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5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21.
弋杨 《中国宗教》2012,(3):13-18
2012年2月21日至3月2日,以国家宗教局副局长张乐斌为顾问,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生法师为团长的中国佛教代表团一行13人,对缅甸和斯里兰卡进行了友好访问。国家宗教局一司司长徐远杰、外事司副司长肖虹、《中国宗教》副主编胡绍皆、北京灵光寺方丈常藏法师等随行前往。  相似文献   
222.
223.
224.
道德与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引言道德所指向的,首先是善。从价值形态看,善无疑是一种正面的价值。以善为目标,道德更多地展示了一种价值的追求。无论是古希腊的爱智者,还是先秦的哲人,其道德取向都内含着价值的关怀。道德与价值的这种联系,是就实质的层面而言;道德当然还有形式的一面,但实际的层面无疑更深刻地体现了其特征。黑格尔曾认为,道德的观点主要是一种“应该的观点”。(参见《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12页)“应该”往往表现为一种主观的要求,以“应该”为道德的基本特征,似乎未能对道德的价值内涵和本体论意蕴予以适当…  相似文献   
225.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但生产力并不是无头怪物,它同样要受它生存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所制约。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伦理道德,对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具有巨大的反作用。从历史上看,现代伦理精神是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正是这些伦理精神为近现代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提供了不可低估的“助力”。  相似文献   
226.
随着全球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日趋增多,伴随而来的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同时越来越多的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针对老年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情况和危害做了初步介绍,并详细分析了与其发生相关的可能高危因素,同时对其防治策略进行了一些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27.
不同类型整形美容手术伦理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条件不断得到满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自身的外表,整形美容手术也随之繁荣起来,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饱受社会争议.根据不同的整形美容手术所面临的伦理问题进行分类,分别进行分析及探讨,以利于整形美容学的进一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28.
杨新宾 《管子学刊》2012,(3):115-119
《七略》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今学人多将其视为“考镜源流,辨章学术”的上乘之作,但就其实际成书过程及六分法的体系框架来看,称之为学术史著作似较为不妥。《七略》是在官藏书籍的整理过程中产生的,藏书目录是其原始和基本功能;刘歆虽在其中尤其是《诸子略》中倾注了自己的学术关怀,加入了一些考辨源流的文字,使之部分具有了学术史的功能,但仍不能完全撼动《七略》书籍目录的基本性质。《七略》是目录学与学术史双重标准的产物,但其作为目录的功能更为明显,学术界对《七略》学术史的推崇有进一步界定和澄清的必要。  相似文献   
229.
理想人格可以视为价值理想的具体体现,它以综合的形态展示了人的价值取向、内在德性、精神品格.儒家从先秦开始已考察人格理想的问题.人应当走向何种存在形态?完美的人格具有何种内涵?这一类问题都为儒家人格学说所关注.尽管随着社会的演进,对人格的理解需要进行历史的转换,但儒家人格学说中的一些思考在今天依然有其意义.  相似文献   
230.
杨莎莎  陈思静 《心理学报》2022,54(3):281-299
惩罚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个体的惩罚行为, 但个体对惩罚规范的感知与实际规范之间可能存在差异, 这被称为规范错觉。为了更好地从这一角度理解第三方惩罚, 我们需要回答的是:第三方惩罚中是否存在规范错觉?如果存在, 其方向如何?会对个体自身的惩罚行为产生何种影响?实验1 (N = 449)和实验2 (N = 134)的结果表明, 在违规情境中, 人们往往低估了他人的惩罚水平, 这导致自身较低的惩罚行为。实验3 (N = 164)和实验4 (N = 284)进一步发现, 较弱的公正世界信念导致人们对他人惩罚水平的低估, 从而影响了自身的惩罚行为, 而社会距离调节了公正世界信念对规范错觉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 规范错觉会受到内部(公正世界信念)和外部(社会距离)两个参照点的影响,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第三方惩罚是一种注重维护规范的积极行为、而非注重个人收益的策略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