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小学生数学学习观:结构与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问卷法,本研究探讨了小学生数学学习观的结构与表现特点。研究表明:小学生数学学习观的四个因素,即数学学习兴趣、课堂参与性、数学学科观与数学交流的素养,能够较好地解释数学学习观的心理结构;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性,随着年级升高显著下降,而在数学学科观与数学交流的素养方面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即随着年级升高而提升;男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性明显高于女生,但在数学学科观与数学交流的素养方面,女生则明显好于男生。  相似文献   
22.
李琼作品     
正~~  相似文献   
23.
该研究采用随意编码的研究范式验证随意编码条件下自我参照效应产生的原因是否是自我积极偏差以及由自我积极偏差引起的注意。设计了2(参照条件:自我与他人)×2(形容词效价:积极与消极)的三个实验,分别是实验一效价与参照条件都是组内变量;实验二效价是组内变量,参照条件是组间变量;实验三效价是组间变量,参照条件是组内变量,三个实验结果均发现:自我参照条件下人格特质形容词的再认率显著高于他人参照条件;消极效价词的再认回忆率显著高于积极效价词;参照条件与形容词效价之间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结果说明,自我参照效应的发生不依赖于与他人参照条件的比较而产生;消极效应也不依赖于积极效价词的存在而发生;注意可能是随意编码条件下自我参照效应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24.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代词所确定的所有权关系对记忆的影响。实验1为2(参照条件:我的与他的)×3(报告类型:主试跟读、被试跟读与被试自己读)的混合设计,实验2为2(参照条件:我的与他的)×2(报告顺序:自己先报告与他人先报告)的被试内设计。实验中被试按相应的要求报告物品的所有权关系。结果发现,被试对自己的物品的回忆成绩显著高于对他人物品的回忆成绩,表现出所有权效应,说明即使由代词确定的虚拟所有权关系也对记忆有影响。  相似文献   
25.
中国人的印象整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探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一个人如何表现他自己,即强凋社会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融洽,即印象整饰过程。旨在揭示中国人的印象整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增进对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中国人的心理和行为模式的理解。结果揭示了2个独特的中国人的印象整饰特征:社会道德维度与人际关系维度。  相似文献   
26.
偏见的自我调节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琼  刘力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2):365-373
偏见不是不可避免的。个体能够依靠自我调节来控制偏见反应。拥有高控制偏见内部动机且低控制偏见外部动机的个体能最有效地控制偏见, 包括内隐偏见。这类个体的控制偏见动机的内化程度最高, 而内化程度高的控制偏见动机能自动起作用。四分过程模型能分离出自动过程和控制过程对内隐测量任务的影响, 因此能更好地解释自动激活的联接和自我调节是如何交互影响行为的。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如何发展控制偏见内部动机和对内隐控制偏见动机的测量等问题。  相似文献   
27.
印象整饰的概念、动机及行为策略简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0引言社会认知强调内部知识结构──社会性对象的心理表征与外部事件──具体的人和社会场合的新信息之间的相互作用。[1]它的研究涉及到归因、图式、自我概念、注意、记忆、推理、情感、态度和人际知觉等方面,关注的是社会行为的认知调节。其中,印象整饰(impressionmanasetnent)是社会认知关于自我的研究内容之一。印象整饰,也有的研究称之为自我呈现(self—presentation).二者只是语义上的不同,并无实质的差别.可以互换使用。[2]它是自我调节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了与他人的社会互动,是自我的社会认知观点的核心关注点。[3…  相似文献   
28.
社会群体的实体性是指群体被知觉为一个真正独立存在的有意义实体的程度.它受到知觉者、社会情境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实体性在群际关系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影响着认同、刻板印象,偏见和群际冲突.实体性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绝对积极的或消极的群体特征,它主要取决于知觉者与群体的关系性质和其所处的情境.对中国研究者而言,如何让实体性最大可能地发挥积极作用,以利于群体关系的和谐是未来研究应该努力的方向;加强中国文化背景下实体性与群际关系的研究,为解决中国各社会阶层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和谐相处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也是未来可以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29.
该研究全面考虑各种参照条件,选取三个参照群体(家庭、学校、性别),在中国被试身上验证群体参照效应。结果表明:以家庭、学校、性别为参照群体在中国被试身上验证了群体参照效应的存在,而且不同群体群体参照效应的程度不同;同时与选取西方被试研究的比较中得出群体参照效应既存在跨文化的一致性,也存在跨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0.
李琼作品     
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