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26篇
  1966年   3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7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1)强调个人的地位、作用在任何人类社会里,影响每一个活动细节的基本思想就是关于那个集团中的个别成员的地位——不考虑任何特别优越的地位——的一般概念。 (《观念的冒险》,第17页) (2)古代文明基础是奴隶制,现代文明的基础是自由在整个希腊和希腊罗马文明——我们称之为“古典”文明——时期,普遍认为必须有大量的奴隶人口去做那些不值得雇用完全开化了的人去做的事。换句话说,在那个时期文明社会是不能自给的。社会结构中不得不交织着一个比较野蛮的底层以支持文明的顶峰。古代和近代政治理论之间有巨大的差别。……那时,奴役是政治理论家的前提;现在自由是政治理论家的前提。 (同上书,第20页)  相似文献   
22.
论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和科学知识的内容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实质上是由通常称作科学方法的那种东西来表现其特征的。这个方法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如何着手进行科学研究、如何评价这样做所得到的成果及在这样的评价的基础上如何修改人们的后继的工作的一组部分默认的和部分明白表出的一般的规则、准则和指示。例如,人们应当作实验,提出解释这些实验成果的假设,用实验检验这些假设,放弃那些不能确立的假设,提出新的假设以解释新的实验,等等。  相似文献   
23.
1.第一性一第二性区分的哲学解釋关系到(a)物的实在的性质,(b)感觉的认識論,和(c)巴克萊責难这种对比为虛幻的。第一性一第二性区分的科学解釋关系到(a)物的物理性质,(b)原子論史中的主要对比,和(c)二十世紀微观物理学責难这种对比为事实上站不住脚的。 2.第一性一第二性区分在物理学內能在两方面被解釋:  相似文献   
24.
鲍佩尔(K.R.Popper,1902——)曾在维也纳大学学哲学、数学和物理学,系伦敦大学教授、伦敦经济学院哲学、逻辑与科学方法系系主任。他的主要著作有:《科学发现的逻辑》、《历史主义的贫困》、《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此处所载作者关于自由、平等、人道主义等问题的一些论点,摘自《开放的社会及其敌人》(1952年英文第2〔订正〕版)。该书主要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作者说:“这本书是政治哲学与历史哲学的批判的概论,并且是对某些社会改造原理的考察。”(“序言”),“预期到马克思主义将成为一个主要的问题,因而相当详细地探讨了它。”(“订正版序”)  相似文献   
25.
本文原载美国《科学与社会》今年春季号。这里译出的是该文全文(原文有许多脚注,有的略去未译,有的则作了删节或合并)。作者在本文中对某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和东欧新修正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解释作了批评,但他自己的观点也同样是荒谬的。他认为人道主义思想有其久远的历史传统,他从古希腊的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一直讲到当代的人道主义思想,着重介绍了从亚里斯多德、经过托马斯·阿奎那和约翰·穆勒到杜威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发展。作者说,亚里斯多德认为“人的最高幸福在于纯瞑想的生活”,而奴隶、工匠和劳动者生来就是“从事于力役”的。他说,托马斯·阿奎那修改了亚里斯多德的伦理标准,认为“混合的生活”比亚里斯多德的纯瞑想的生活更为完善。作者认为,由于阿奎那“修正了圣·奥古斯丁主义”,“重新肯定了自然的价值”,而成为西方中世纪封建时期人道主义的主要使徒之一。作者认为穆勒发展了人道主义传统中的博爱主义思想,而杜威的人道主义则“发展了穆勒哲学中的社会含义”。他说,杜威的人道主义是一种“十分接近马克思的实践的人道主义”的“自然主义的人道主义”。可是,用作者的话来说,杜威认为,“成长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就是自我和社会的改建的过程,就是有秩序的改变而不是暴力,是积累而不是破坏,…最终的目的既不是理想的完人,也不是理想的无阶级的人,而成长本身才是唯一的道德目的”。作者在本文中还用了不少篇幅谈到马克恩和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作者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某些著作下仅有意歪曲,而且加以恶毒的攻击和污蔑。接着作者谈到并表示不同意弗劳姆在《马克思的人的概念》一书中对马克思早期著作的一些看法。在本文的最后一部分,作者谈到萨特尔和沙夫的人道主义思想,并提出了自己的批评意见。最后,作者列举了他所理解的、马克思对传统人道主义的五项贡献。  相似文献   
26.
改造的问题     
本文原发表在美国《大西洋月刊》(第169卷,1942年)上,后收在《怀特海社会哲学美国论文集》中(纽约,1959,第53—61页)。此支虽未直接谈到人道主义问题,但从共内容可见到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