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跟随路径的心理模拟是一种想象练习。通过设定对照组检验了基于学习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心理模拟完成方位判断任务和场景再认任务的情况,考察不同心理模拟条件下位置关系表征和视觉记忆表征的构建质量。结果发现,和休息条件相比,第三人称心理模拟和第一人称心理模拟均易于完成方位判断任务和场景再认任务;且第三人称模拟比第一人称心理模拟更易于完成两个任务。结果提示,心理模拟对表征质量有增强效应,场景外强化比场景内强化更易构建表征质量。结果支持位置关系表征一种表征假说。  相似文献   
42.
模拟客体起飞和降落运动,探讨飞行场景中不同运动位置、不同意义客体和运动方向下个体运动空间定向判断能力。结果表明:(1)对降落运动轨迹的判断正确率显著低于起飞运动;(2)无意义客体偏高轨迹的判断正确率显著小于偏低轨迹,表现出方向偏差;(3)飞行场景影响方向偏差的表现形式,当飞机降落运动时,易将偏低路径判断为与预设轨迹相同,而飞机起飞运动时,易将偏高路径判断为相同,表明降落时飞机被知觉为会向斜下方越飞越低,而起飞时飞机会向斜上方越飞越高,表现出飞行惯性。结论:运动空间定向判断受到重力表征及个体知识经验等共同影响,具有认知可渗透性。  相似文献   
43.
下咽癌是一种预后较差的头颈部肿瘤。目前下咽癌治疗的临床决策还存在很多不规范和不合理的问题。运用循证医学的原则来指导和规范下咽癌治疗的临床决策,以期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医疗费用及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4.
晏碧华  游旭群  屠金路 《心理科学》2008,31(1):113-116,120
采用任务表征相互影响范式,通过三个实验探讨了类别空间关系判断和数量空间关系判断的加工特性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先行类别关系启动有利于数量空间关系判断,对类别空间关系判断没有影响;先行数量关系启动对两个判断任务均无影响.(2)先行类别关系干扰降低两个空间关系判断的绩效,先行数量关系干扰对两个空间关系判断没有影响.(3)先行类别关系对空间关系判断的启动和干扰效应不局限于特定条件,具有普遍性.研究提示,右脑为优势半球的数量关系加工以左脑为优势半球的类别关系加工为基础,支持视觉空间认知加工既分离又协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45.
缺血预处理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措施,是事物矛盾性的具体体现.缺血预处理把矛盾两个对立面统一起来,将损伤(缺血)转化为战胜损伤(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手段,同时缺血预处理也是外因和内因两者作用的辩证统一.缺血后处理是近年发现的能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措施,在缺血后处理中亦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及外因和内因两者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规律.  相似文献   
46.
不同平面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实验方法,分别在水平面和冠状面内对第一人称角色和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进行对比性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空间表征转换的角色方式对心理旋转产生显著影响,第三人称角色心理旋转易于第一人称角色心理旋转,即存在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心理旋转的角色效应并不是在特定旋转条件下才出现的,具有更大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47.
南亚地区古老的神秘主义精神传统和苏非主义不但有诸多契合之处,本身也是苏非神秘主义早期发展借鉴的一个重要资源。从11世纪初伊斯兰教正式传入南亚起始,这里苏非和苏非教团之多,影响之大,在伊斯兰世界独  相似文献   
48.
巧对     
清人梁章钜,一生著述颇丰,酷爱楹联,曾先后集录《谧联从话》《楹联续话》《楹联剩话》和《巧对录》多卷。  相似文献   
49.
恩斯特·布洛赫是20世纪以来德国最富盛名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希望的哲学、一种具有乌托邦主义色彩的现实的人道主义,只有遵循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批判精神,在实践中改变这个非正义的世界,才是未来乌托邦得以实现的现实路径。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对宗教“弥赛亚”的变革及其对现实的否定性批判,还是通过劳动和实践来从事乌托邦式的人道主义的现实化,抑或是在追溯天赋人权时对尊严、道德和自然法的人道主义阐明,无一不彰显了布洛赫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所持有的以人为本的道德哲学,以及他对现实的人道主义的坚定信念。这种信念打破了传统马克思主义者在伦理价值问题上的固有论述方式,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同时,将人道主义理想视为超越现实意识形态的道德形式,并将之置于希望的乌托邦之中,保留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念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导引作用。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