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6年   5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代谢综合征的概念由来已久,迄今已有数千个围绕代谢综合征的相关研究,探讨其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标准、流行病学、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及治疗等。然而近年来,代谢综合征的临床适用性及对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的防治意义被质疑,引发了诸多争议。对于“代谢综合征之去留”问题,目前仍不是盖棺定论之时。  相似文献   
142.
以Gawronski & Bodenhausen(2006)提出的联结性-推理性评价模型(associative-propositional evaluation model, APE)为基础,分析情绪在内隐态度向外显态度转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情绪、态度与行为的关系。研究通过操纵被试的情绪状态(积极或消极),分析了不同情绪下个体对薯片的外显态度、内隐态度对其在五分钟内食用薯片数量的预测作用。研究发现,外显态度可以预测行为结果;而内隐态度对行为结果的预测受到情绪的调节,积极情绪下内隐态度能够预测行为结果,消极情绪下内隐态度不预测行为结果。因此,与消极情绪相比,积极情绪降低了个体对内隐态度进行修正的可能性,促使个体基于内隐态度直接构建外显态度,从而使得内隐态度能够预测行为结果。研究最后分析了情绪影响内隐态与行为之间关系的心理机制、本研究的理论价值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3.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后起的产品(市场跟进者)为了迅速获得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有时会在广告中将自己与同类产品(尤其是已经获得成功的名牌产品)联系起来,或者直接对其发出挑战,以突出自己的品牌,这就是所谓的比较广告。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单独宣扬某一企业的形象或提示某种产品的功效,不如用比较型描述容易引起人们的“注目”。因为“比较”这种形式,尤其是同名牌产品的比较,使得本身具有市场优势的一方却充当了无名小卒一方的背景,会引起受众极大的好奇心,将注意力集中在该产品同被比较对象之间的差异上,该产品的特征就显得…  相似文献   
144.
从一到十     
甲:新年到了,回想过去一年来神恩手的引领,我们真是感谢赞美不尽! 乙:是啊,我们要不断数算神的恩典,把神的话语牢记在心。 甲:那还用说,主的话语是我们脚前的灯,路上的光嘛。 乙:哇,你已经背上啦。 甲:当然喽,“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 乙:又来了——别得意,让咱们现在就比一比…… 甲:别不服气,背圣经金句,我张口就来——  相似文献   
145.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思想。老子通过对无为的阐释 ,向我们展现了一种真纯质朴的人生境界。本文通过对老子哲学的重要范畴“道”、“无为”的考察和分析 ,说明了二者之间的逻辑关联。本文认为 ,老子哲学对宇宙本原的揭示 ,其目的是为现实人生提供规范和参照。老子对于无为和混沌质朴世界的推扬 ,是一种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相处的和谐生存智慧。对我们今天的人类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6.
对消费者触摸渴望形成机制的探讨, 有利于线上和线下企业制定如何补偿和满足消费者触摸渴望的营销战略。迄今, 关于消费者触摸渴望形成机制的探讨主要从信息加工视角、动机视角、决策视角以及先天观视角着手。但这些视角均不能解释为何同一消费者在不同认知体验下在触摸行为反应上的差异。本文提出个人控制受威胁感这一认知体验是消费者触摸渴望形成的前因变量。具体而言, 本文发现, 个人控制受威胁感这一负性认知体验会导致消费者触摸渴望的增加, 内在机制是为了满足对环境的控制需求(实验1, 2)。本文进一步发现, 当强化消费者的自我价值后, 他们对环境的控制需求下降了, 因此消费者的触摸渴望将不再受个人控制受威胁感的影响(实验3)。最后, 本文还发现, 强化自我价值对个人控制受威胁感与消费者触摸渴望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仅在高自尊者(vs.低自尊者)身上出现(实验4)。论文结尾讨论了本文所关注的个人控制受威胁感这一认知体验视角对已有触觉研究、已有个人控制感研究等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47.
从环境立法的价值取向来看,自然权利难以作为环境伦理的核心范畴,也难以作为环境法规的操作性概念;环境权在司法实践中面临着实然性确立问题和确定环境权受到损害的请求问题。国际环境法规在创制方面,它的目标及价值宣示与其执行中所具备的技术、方法、手段不相匹配,可操作性差;在立法利益基础方面,它在名义上是为了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结果,而实际上是各种利益主体为了自身利益相妥协的产物。环境伦理的制度化困境意味着环境伦理的实现绝不是平坦之途,但也并不否定环境制度对于环境伦理的承载和转化功能。  相似文献   
148.
一、瑞典的穆斯林移民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瑞典就成为移民接受国。战争期间,瑞典接纳了来自邻国的难民。由于中立国的立场,瑞典的工业没有遭到战争的破坏。战后欧洲经济的恢复又为瑞典提供了巨大的海外市场,从而引起瑞典国内劳动力的紧缺,由此开启了劳工移民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9.
与其他古老的国度一样,中国先秦时期的艺术一直处在巫术文化的支配之下,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科学的发展,巫术的支配力量也在不断地增强或减弱,其中所体现的人本意识也在随着变化."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五蠹>),这一时期,巫术的目的无非两种,生存与繁衍.  相似文献   
150.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费尔贝恩在修正与发展弗洛伊德和克莱因思想的基础之上,提出了一种纯粹的人格客体关系理论,他发展了一套修正的心理病理学思想.他认为,精神分裂是所有心理病理现象的基础;心理治疗的目标是要让病人从无意识中释放坏的客体和减少自我的分裂、达到人格的整合,而分析师与病人的关系则是心理治疗的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