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3篇
  3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仲晓波 《心理科学》2015,(4):807-812
严格意义的实验可重复性指的是实验控制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其结果的可重复性,置信区间是表示这种可重复性的恰当方法,可重复性的提高可通过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中将影响因变量的随机额外变量作为协变量引入来实现;另一种意义的可重复性指的是实验结果的可迁移性,它涉及当控制条件变化时因控制变量和自变量的交互作用而导致的实验结果的变化。在这两种意义下,心理学实验较低的可重复性都源于它的额外变量的庞杂。  相似文献   
12.
数学应用题规则性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字应用题是连接数学知识与现实情境的一种练习任务,但现在大多数的教科书中出现的应用题忽视了学生对题目中现实情境的深入思考,这与应用题设计的初衷有所差距,由此研究者将应用题划分为规则应用题和不规则应用题。本文对规则应用题和不规则应用题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通过对其相关研究的介绍和分析,说明了学生对课本上规则应用题的解题成绩要好于与现实生活情境更为接近的不规则应用题,产生这一结果的关键在于规则应用题的形式、学生的心理表征、教师的态度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原因,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对非规则应用题的情境进行分析,文章最后指出了规则应用题的局限,并对今后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陈英和  仲宁宁  赵宏  张小龙 《心理科学》2005,28(6):1314-1317
本研究运用实验法和临床访谈法对某普通小学的123名2-4年级学生进行了不规则数学应用题测验,以考察数学学优生和学差生在解决这些应用题时表征策略的差异。结果表明:(1)从2-4年级儿童解答条件多余和条件不足应用题上看,学优生的成绩要好于学差生,口头报告分析显示学优生较多地使用问题模型策略对问题进行表征,而学差生较多使用直接转换策略对问题进行表征;(2)在三年级时,条件多余和条件不足应用题的解题正确率有所提高,但到四年级时,正确率却有所下降;(3)在解决条件多余和条件不足应用题中,性别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听力与唇腭裂儿童智力损害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安710068)刘秦仲关于唇腭裂儿童智力损害的研究,人们忽视了听力对智力发育的影响。由于唇腭裂儿童存在咽鼓管功能紊乱的特殊病因,使得患儿渗出性中耳炎和听力减退发病率较高。国外一项研究资料表明:约有90%的唇腭...  相似文献   
15.
問題的来源和調查結果我們在“关于平面几何‘标准图形’教学的消极作用的問題”的研究中,察觉到“标准图形”教学对解变式图形題所产生的消极作用最严重的是在学习几何基本概念部分,但是到了学习三角形及四边形时,就仅仅影响感知过程和思維过程,而很少影响到思維結果。在这个研究的同时,我們还发現綫段間隔或交錯图形对解題的消极影响也是相当严重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统计模拟的数据分析发现:当以置信区间表示研究结果时,元分析的价值简单地表现为置信区间宽度的减小。在统计推断方面,这种区间宽度的减小会使得元分析能够通过降低样本观察值落在中间模糊区域的概率而提高检验效力;在效应估计方面,这种区间宽度的减小能够稳定地反映由元分析而促成的效应估计精度的增加。研究还揭示:当以置信区间表示研究结果时,元分析和单项研究在逻辑上是连贯的。  相似文献   
17.
一、目的和方法目前我国的教育领域內,正在进行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減轻学生负担是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內容之一?逃ぷ髡吆凸愦蟮慕淌υ谡夥矫嬉丫隽诵矶喙ぷ?取得了许多很好的经验。我们所进行的程序教学的实验研究是企图在这方面探索一些新的、有效的方法。本世纪二十年代,美国人普莱西设计了一种进行自动教学的机器。当时,普莱西曾说:“这种机器在处理某些日常工作方面,甚至于要比教师优越。利用这种机器可以把教师从教学的具体事务中解脫出来,节省他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使他有可能进行更多的真正的教学工作。”这就是有关程序教学的原始思想。这个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美国,以心理学家斯金纳为首重新把程序教学的研究提到日程上来,从此,这方面的工作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训练效率的一种手段,并逐渐成为美国进行教学改革的途径之一,于是,程序教学的研究就在美国普遍开展了起来。目前,美国已编出360  相似文献   
18.
触觉二维图像可以辅助视觉受损人群, 将视觉信息转化为触觉信息, 从而感知外部世界。触觉二维图像的识别可能是通过触觉信息在大脑中进行“视觉转化”的方式而完成, 并且会受到图形的几何特征、视角与透视、视觉经验、视觉表象能力、触觉探索过程、训练以及年龄的影响。探索触觉二维图像识别的认知神经机制, 对于触觉二维图像设计的改进和可用性的提高, 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已有大量研究表明, 视觉背侧通路中的背侧−背侧通路和腹侧−背侧通路分别表征与物体相关的抓握和使用动作, 形成结构性和功能性操作动作表征。这两种操作动作表征在神经基础、激活条件、时间进程, 以及与长时记忆的联系方面都存在差异, 并且共同参与到可操作物体的识别过程中。关于结构性和功能性操作动作表征的研究不仅证明了操作动作信息对于可操作物体识别的重要性, 而且对于深入研究物体如何在大脑中表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可触摸的触觉二维图像是视觉障碍人群获取图像信息的重要方式。目前大多数触觉二维图像都是直接由视觉二维图像转化为的可触摸线条图。在视觉二维图像中,通常运用透视和视角等视觉原理将三维空间关系转换为二维平面关系。视觉系统经过长期大量知觉学习,习得了这种二维到三维的映射关系。但是触觉识别二维图像时,触觉系统如何建立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的映射,目前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影响触觉识别二维图像中二维-三维空间信息转换的视觉因素主要有透视、视角、遮挡、纹理梯度和镂空,直接将视觉二维图像转化为的触觉二维图像时,图像中包含的上述视觉因素通常会干扰触觉识别。结合已有研究,试图提出“双表象加工模型”来解释触摸二维图像时二维到三维空间信息转换的认知机制。该模型认为触觉识别二维图像依赖于两个表象系统的整合,即物体表象系统(涉及物体的大小、形状和纹理)与空间表象系统(涉及物体的空间关系、透视和视角)。两种表象系统的信息最终进行整合,在物体表象和空间表象成功匹配的基础上建立二维图像与三维空间之间的映射,通达长时记忆中的三维物体表征。双表象加工模型将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触知觉的认知机制,也将为触觉二维图像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