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2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关于气功真理性问题的哲学思考──气功真伪之辩皖南医学院(芜湖241001)蒋平,潘克气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独展异彩。当希腊人只注重虎背熊腰的躯体,筋骨强壮的体态的锻炼时,中国人已进入“外炼筋、骨、皮,内炼一口气”的阶段,即不...  相似文献   
12.
体恒 《法音》2005,(7):5-16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6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这个胜利来之不易,我们不应该忘记这场给我们国家和人民带来无比深重灾难的战争。下面就让我们从中国佛教的角度出发,回顾这段特殊的历史,来看看日本侵略者当初是怎样蹂躙中国佛教,中国佛教徒又是如何护国卫教的。一、国破寺圮佛音稀———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下的中国佛教战争是什么?“战争”二字就是残忍、悲惨、暴虐、放火、屠杀等等惨无人道的众恶之极的概括性代名词。所谓战争,就是包括了一切非人道罪恶的无比巨大的恶…  相似文献   
13.
失落的理性     
本文着重对佛学研究的方法问题进行探讨,在提出和分析涩槟榔现象的基础之上指出了理性思维在佛学深层次研究中的失落,认为只有以佛教自身的方法作为把握佛法的基本方法并适当地配以其它的理性思维手段才是佛学研究的最佳方式,但并不涉及任阿主义,更不主张理性无用论。  相似文献   
14.
恒章 《佛教文化》1995,(4):32-33
在中国,刘炽的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祖国颂歌”、“英雄赞歌”、“翻身道情”、“我们在大地上栽种鲜花”、“新疆好”……在几代人中间传唱,无数人都能从他那上千首动人的歌曲中找出几段唱起来。然而,知道刘炽是一位15岁参加红军的老资格革命者的人不多,更少有人了解他六十多年从艺生涯,其源头之水中富含民族文化养份,并与佛乐梵呗结缘甚深。  相似文献   
15.
体恒 《法音》2007,(1):33-38
古印度的僧团和中国的僧团在生活方式上有很大差异,而不同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不同的修学形式。佛陀时代,僧众主要是听经闻法、静坐禅修、羯磨布萨与托钵乞食等,没有固定的寺院生活模式。而佛教传入汉地后则形成了稳定的寺院生活方式。汉地僧团的修学与印度的僧团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佛事体系。这些佛事有日常行持的五堂功课,有诵经、念佛、禅修,有佛菩萨圣诞的祝延、上供,有黑白月的诵戒布萨,还有瑜伽焰口、各种忏法、祈愿乃至水陆法会等等。这些佛事交叉重叠、互辅互补,构成了寺院日常修学的大部分内容。严密的佛事…  相似文献   
16.
蔡晓晖  戴忠恒 《心理科学》1993,16(6):338-343
本实验探讨思维能力训练课程对于中学生(初一和高一)智能的影响。实验历时三个月,12课时。结果表明:中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思维策略后,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其智能水平;在一定的范围内思维能力训练效果是可以迁移的;性别、年龄差异对训练效果没有显著影响;学生原有的智能水平与训练效果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体恒 《法音》2009,(3):53-58
台湾的圣严长老于2009年2月3日下午圆寂,当天晚上法鼓山常惺法师打电话告诉我,使我深为震惊。按道理,学佛人要看破生死,不应该于此起悲伤之感,但长老离开人间,我还是很悲痛,因为在我看来,长老是人天的眼目,世间的明灯,一方众生的依怙,他的离  相似文献   
18.
耀恒 《佛教文化》2016,(1):72-77
“我现在就想静下心来,好好地做一些修行的事。因为我是一下子闯进了‘佛门’里来的,刚开始的时候就整天抱着书去看,去打坐。但是生命中没有苦难,没有困惑,对人生的真谛也没有真正地思考过。后来带领大家做了一些事情之后,遇到了一些困难,发现还是应该好好地去看书、打坐、修行。”  相似文献   
19.
体恒 《法音》2004,(11):32-41
“涅槃”是佛教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目的,是佛学的基本观念。龙树菩萨倡扬毕竟性空的究竟实相义,有学者就以为大乘中观学派对于“涅槃”很不感兴趣[1]。其实这种认识有待商榷的。本文就以《中论》为主要依据,对龙树菩萨的“涅槃”思想进行探析,以明其真义。一、“涅槃”的名义涅  相似文献   
20.
由福建省委党校《学习月刊》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编辑室、《光明日报》哲学组、《文摘报》理论编辑室、《北京日报》理论部、《国内哲学动态》编辑部、《哲学研究》编辑部等单位发起和组织的全国哲学编辑座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