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9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31.
见心 《法音》1994,(11)
本刊讯噶玛巴活佛一行16人于新闻特载9月25日来北京参加国庆45周年大典,26日来北京广济寺拜会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亲切会见了噶玛巴活佛一行。在会见时,赵朴初会长祝愿活佛健康成长,努力学习,为藏汉两大语系佛教的发展和汉藏民族的团结,作一位爱国爱教的活佛。赵朴初会长与噶玛巴活佛互献哈达。噶玛巴活佛祝福赵朴初会长健康长寿。噶玛巴伍金赤列活佛,是十六世噶玛巴转世灵童,1992年坐床,成为噶举派第十七世活佛。噶举派是藏传佛教新派之一。创始人为玛尔巴,曾留学印度,于那洛巴学习速道瑜伽六法,并随弥特利学大手印。归国…  相似文献   
132.
《反杜林论》中有句话,马恩全集中文版第20卷第110页译为:“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笔者认为,句中两处“兽性”译得不够妥帖,易引起误解,应译为“动物性”,理由如下: 一、从全句语意看,恩格斯谈的是人的自然性而不是人的社会性,而“兽性”一词在汉语中通常只用于表示人的社会性。形容人的极端野蛮和残忍的性情,有时也指两性关系上的  相似文献   
133.
法源寺丁香花会(七绝六首)(一)幽幽古刹千年立,岁岁丁香四月开。法苑更添新气象[1],申词措笔作诗来。(二)摇曳春花绽法源,幽香如梦忆前番[2]。邀来妙笔增姿色,同愿硝烟绝迹痕[3]。(三)法源依旧故城边,绝妙春姿独得全。把笔豪歌题盛世,赏花揽胜入深禅。(四)万玉玲珑绝世姿[4],千花烂漫乐春时。何当可解丁香结[5],小悟禅机不作痴。(五)梵宫景物胜瑶台,奉命千花次第开[6]。谁让人间添此境,应知世上有僧才。(六)春来古刹特精奇,妙色天香挂碧枝。万象交辉参未透,四方游客忍相离。贺中国佛协成立五十周年(五律)弦歌五十年,懋绩映三千。弘法扶国治,…  相似文献   
134.
耕心 《天风》2022,(10):前插1-前插1
曾经有人如此评述基督徒信仰不进则退的情景:"信主一年,主在眼前;信主十年,主在天边."此话的口气虽然略显绝对,但对每一个基督徒来说,耶稣是谁?倒是一个值得终生思考,且需时常做出回应的问题.这是基督徒信仰养成与安身立命的根基,耶稣在世传道接近尾声时,选择在该撒利亚腓立比与门徒独处,曾直接与其跟随者进行问与答(参太16∶13-17).  相似文献   
135.
慈悲是大乘佛法根本精神的象征,大乘菩萨所修的六度万行以布施为先。布施行是菩萨成佛的重要实践,因此历代高僧在慈善事业方面所作贡献殊多,他们对社会救济事业的推动皆源自于一颗愍念众生的菩提心。在现当代佛教复兴运动中,由于慈善救济揭示了佛陀重视人间的根本精神,因而也成为当代人间佛教的重要弘法模式之一。起点较薄弱的大陆佛教慈善事业,有待在制度管理上予以加强,在慈善内涵上加以提升,除了施贫济穷以外,更应注重文教事业,以佛法义理救度众生饥渴的心灵,成办最究竟的慈善事业。  相似文献   
136.
一般来讲,诵经有两种目的,一是为了解佛教义理作为自己的修行指南。或者是为弘经说教而读经及参阅古德注疏等,详研经义。二是以诵经作为修行,这是大乘佛教的传统,佛教史传中就有许多关于诵经可增长福慧功德乃至开悟的记载。印光大师曾特别说到这一方  相似文献   
137.
妙心 《佛教文化》2009,(3):44-49
真歇清了禅师 真歇(1091—1151),名清了,俗姓雍,四川成都安昌人。中国佛教曹洞宗十世法裔,普陀山佛教禅宗始祖。孩童时,长得眉目清秀,大人们带他到寺庵,见佛菩萨便心生欢喜。11岁在家乡附近圣果寺出家。  相似文献   
138.
给自己时间,一步步去走,给自己空间,一步步去做,年纪渐长日渐明白,生命还是要慢活,才会快活. 时间是一条长长的线,空间是一个宽宽的圆,我们的生命故事,都发生在它们中间. 人生,是个不能回头的旅程,所拥有的都会失去,所以要珍惜,但是不要抓住,因为抓不住. 每一个人的生命,是上帝给的礼物.它是一个可读的"作品",这个作品在人生过程中,也是不断地被修改、琢磨. 同样的环境,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心境"来对待.关键是你的眼光要向上,那就是说,把我们的"眼睛长在头顶上"吧!  相似文献   
139.
进入圣地五台山,无不为清凉佛国的神奇所赞叹。大白塔,横空出世;黛螺顶,直入云端。星罗棋布的殿宇,层叠多姿的楼阁,佛光灿烂,金碧辉煌。置身此山中,不由会生起一份感激,一份悲壮。感谢文化滋养着这块土地,感谢佛光映照着此方水土。遥望峻岭崇山中隐约可见的塔影刹尖,追忆千百年来历代祖师爬山涉水历尽艰辛的辛苦经营,每一个有文化良心的人都会心海波动,潸然泪流。斗转星移,其生也晚,我们现代人已无法亲近遥遥隔世的往古大德,唯有浏览典籍金石,方能感悟他们殷勤救世的一颗颗似海悲心,其实,道不远人,心心相映,佛法大道,只在目前。流连倘祥,蓦然回首,你会惊喜地看到,在你自己的身边,就有一批批出家僧众继承古德遗风,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而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心力。本文所要介绍的藏明法师,就是这样一位和尚。  相似文献   
140.
青海塔尔寺为提高僧人的文化素质和佛学知识,去年一年中对全寺中青年僧人先后进行了时事政治、法律常识、佛经颂词、藏文文法等考试,参加人数达311人。其中第一名154人,第二名60名,分别以名次给予了奖励。为了控制僧人的流动量,管理好新人寺僧人,开办了寺院学校,组织年轻僧人和新入寺僧人上学,学习藏语文基础知识。该寺选派了三位学识较高的老师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