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0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该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不同趋近动机强度的积极情绪对注意灵活性的影响。实验一中40名大学生被试分别在高趋近和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条件下完成隐性注意朝向任务;实验二以35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和中性情绪条件下的注意灵活性。两项实验结果表明,与低趋近动机积极情绪和中性情绪条件相比,高趋近动机积极情绪下个体的注意灵活性降低,实验结果支持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  相似文献   
82.
我国古代用干支纪年,并用十二命兽相配。今年岁在乙丑,故属“牛”年。笔者谨撷佛典中有关“牧牛”之义,略事联缀,供献于读者。《遗教经》说:“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事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增一阿含经·放牛品》有知色、知相、知摩刷等,说牧牛十一法,以喻比丘修习善法的次第。同经《马血天子品》亦有牧牛渡水之喻。我国禅宗大德,更设方便,藉“牧牛”公案阐明祖师西来大意。《五灯会  相似文献   
83.
思念如雨     
悯心 《天风》1994,(8):36-37
又是春天了,又一个雨季来临。绵绵的絮雨飘飘洒洒淋湿了我的心,整个世界、整个心都被沉浸在这春雨的忧郁里。 清明节,一个伤感的节日,灰蒙蒙的天增添一份生者对死者伤痛的回忆,增添一份无法言喻的失落感。  相似文献   
84.
悯心 《天风》1994,(10)
耶和华上帝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创2:18) 耶和华上帝使他沉睡,他就睡了;于是取下他的一条肋骨,又把肉合起来。耶和华上帝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跟前。那人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创2:21~24)  相似文献   
85.
丽心 《法音》2004,(8):45-46
7月20日至26日.河北省佛教协会在赵县柏林禅寺举办第十二届生活禅夏令营,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500多名青年学子参加了这届以“安住在责任与义务中”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  相似文献   
86.
美国纽约有家叫费什的肥皂厂,产品一直滞销,连做广告的资金都没有。老板费什先生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一个绝招。  相似文献   
87.
二○○六年十二月二十日,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的第二十九期马克思论坛,于文科大楼马哲所会议室举行.中山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龙霞在本次论坛上做主题报告,题目为:基于"实践"的奠基性困境--一种反身性实践的可能方案.  相似文献   
88.
到2011年6月1日,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焦山定慧寺方丈茗山法师圆寂已整整十年了。茗山法师俗名钱延龄,1914年生,19岁在江苏盐城出家,1934年受戒于镇江焦山定慧寺,是焦山佛学院的首届毕业生。后考入以太虚大师为院长的武昌世界佛学院高级研究班深造,得益于大师的熏陶和举荐。  相似文献   
89.
心皓 《法音》2007,(5):15-27
佛教的学修次第不出戒定慧、闻思修和信解行证,僧人通过修行来改造自己的凡性,完善自我到成佛,“始从凡夫,终至极圣”。“极圣”就是佛,佛是天台智者一生极力鼓励、教化众生去追寻成就的人格模式。禅观实践,是培养完美人格、僧格的最好方法,它是由于内发的自觉,而达到人格升华的目的。这种内发的自觉正如定共戒、道共戒[1]的获得一样,无需教条律制来施予任何压力限制,自觉地达到僧团自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90.
山上山下     
为了观赏远处的风景,我们从山脚爬到了山顶。为了融八生活的真实,我们从山顶回到了山脚。在山下居住久了,把自己拘囿在个人活动的小天地里往往会呼吸不到更多的新鲜空气,于是心中郁闷的藤蔓难免会在闭塞的田地里毫无节制地滋长。此时,我们需要心灵的排解,需要跳出个人的小圈子,需要“登东山而小齐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