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自主-受控动机效应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我决定论是一种新的动机认知理论,它将动机区分为自主动机和受控动机。由受控动机到自主动机是一个连续体。在这个连续体上依据自主程度的高低分布着5种不同类型的动机。大量的研究表明不同类型动机之间存在不同的效应。而在实际应用中,要实现由受控动机向自主动机的转化,自主支持的环境是被证实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未来研究除了在研究方法上加以改进之外,在促进动机内化的具体应用研究方面还要进行更深入的探讨。而国内本土化研究则刚刚起步,有待于加强  相似文献   
22.
以449名大学本科生为被试,对物质主义价值观量表(MVS)进行中文版的修订,考察其信效度指标。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修订后的量表具有与原量表基本相同的三个维度;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VS的三因素结构拟合较好;MVS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92,重测信度为0.830;MVS的效标关联效度良好。表明修订后的MVS具有较好的心理测量学属性,可作为测量我国大学生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工具。  相似文献   
23.
社会支配倾向是社会支配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反映了个体期望内群体优于和支配外群体的程度。高社会支配倾向者偏好加大不同群体间的阶层差异,并期望优势群体更多地支配劣势群体;低社会支配倾向者偏好缩小不同群体间的阶层差异以增加社会平等,并期望优势群体更少地支配劣势群体。因此,社会支配倾向会影响社会不平等的程度,并可以被用来解释偏见的形成。性别和群体地位等情境因素会对社会支配倾向产生影响,而且社会支配倾向与个体间的支配也是有关系的  相似文献   
24.
为了解释考试作弊的"传染"现象,研究探讨大学考试情境中他人作弊对观察者将来作弊意向的效应,假设他人作弊通过社会损失和作弊态度的链式中介作用对观察者将来作弊意向产生效应。研究采用他人作弊问卷、社会损失问卷、作弊态度问卷、将来作弊意向问卷,对765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在控制了性别、年级、第一次作弊的时间和经常作弊的开始时间之后,研究发现:(1)他人作弊正向预测观察者将来作弊意向;(2)社会损失在他人作弊和观察者将来作弊意向之间起中介作用;(3)社会损失与作弊态度在他人作弊与观察者将来作弊意向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为理解考试作弊的"传染"现象及其内在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  相似文献   
25.
死亡提醒效应是指由于死亡提醒而引起的世界观防御或自尊寻求。对死亡提醒效应的测量主要考察死亡提醒后,被试在世界观防御或自尊寻求上的反应。死亡提醒效应在健康、消费、司法、政治及和平领域均有所体现,并对现实生活富有启示作用。未来研究应细化世界观的概念,并借鉴本土文化中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26.
再分配偏向是指人们对再分配的支持或倾向程度。其心理机制,一直是该领域关注的焦点。为此,研究者提出了三种理论视角。自利动机视角认为个体的再分配偏向受到经济自利动机的驱动。公平认知视角认为个体的再分配偏向受到公平认知或信念的影响。社会抽样视角认为社会抽样偏差也会影响再分配偏向。未来可以进行不同视角的整合、探索其他心理机制、关注政治行为后效,并更多发挥再分配偏向研究在推进共同富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7.
无意识目标:激活与追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标自动激活模型认为,目标是行为满意状态或结果在个体头脑中的表征,它能够通过相关情境自动激活。无意识目标的激活方式有语义激活、工具激活和人际激活。无意识目标追求与有意识目标追求在目标实现、目标投射和动机特征方面相似,但其行为产生机制有所不同。未来研究应该对无意识目标的机制及其具体应用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8.
物质主义及其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物质主义一般被看作是一种强调拥有物质财富重要性的个人价值观,它已成为很多不同学科研究者感兴趣的课题。文章从物质主义的基本概念、结构及测量开始,重点论述了其成因、影响尤其是对幸福感的影响,并简介了跨文化研究的成果,最后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一是对物质主义采用量表测量时应考虑社会称许性反应偏见或者开发内隐测量方法,二是关于物质主义与幸福感的研究方法需要改进,三是物质主义在中国的研究有待于加强  相似文献   
29.
目标内容效应及其心理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自我决定论为基础的目标内容理论认为,内部目标是指反映个体的内在成长趋向的目标,如自我接受、亲密关系、健康等;外部目标是指如何获得外部奖赏或社会赞许,通过获得外部的价值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等目标,如财富、权力、地位等。大量的研究表明内、外部目标有着不同的效应,而基本心理需要(关系、胜任、自主)是被证实的能解释内、外部目标内容效应的心理机制。在未来的研究中除了更深入地去探讨其心理机制之外,还要积极进行本土化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30.
“大五”与五因素模型:两种不同的人格结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词汇学取向的“大五”结构和理论取向的五因素模型的出现,人格研究者就人格分类系统的问题达成了初步的共识。“大五”结构和五因素模型在形式和内容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二者在历史渊源、内容形式、基本性质、研究走向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文章试图从以上方面明确二者的差异,以澄清相关的混淆和误解,并在文章结语部分对两种取向研究对中国人人格结构研究的启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