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1.
近年来,面孔研究已渗透进领导力研究领域,并掀起了一股领导者面孔特征的研究热潮。目前,可操作化的领导者面孔特征主要包括:面孔年龄、面孔宽高比和面孔特质,这些面孔特征不仅会影响下属的态度和行为,还能提供客观的组织绩效信息。认知心理学的内隐领导理论、原型匹配理论和进化心理学的优良基因理论、本能释放理论是上述机制的重要依据。未来研究可探讨华人领导者的娃娃脸效应及权变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主动工作行为, 作为推动组织与时俱进、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已成为组织行为研究领域的热点主题。然而, 以往研究在探索追随者主动工作行为的上行影响时, 却出现了悖论: 一些研究发现主动工作行为能激发领导者的积极评价, 另一些研究却指出主动工作行为会招致领导者的负面对待。为解释此矛盾现象, 基于内隐追随理论建构了一个主动工作行为的上行影响模型。该理论模型指出, 领导者的内隐追随信念决定了追随者主动工作行为究竟引发领导者的何种反应。先介绍领导者主动型内隐追随的概念与测量, 然后论证追随者主动工作行为与领导者主动型内隐追随的契合程度对领导者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提出领导者核心情绪(高兴、紧张、沮丧与满足)的中介作用。文章为后续主动工作行为实证研究提供了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3.
陈晓  谢彬  彭坚  聂琦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7):1463-1481
随着组织广泛的信息技术运用、工作强度增加,员工之间面对面的、真诚的社交开始呈下降趋势。职场孤独感成了困扰员工的普遍问题,引起了企业管理实践界高度重视。通过综述已有文献,本文指出过往研究虽揭示了职场孤独感带来的消极影响效应并有效提高了组织对职场孤独问题的关注度,但尚未系统回答“如何预防与应对职场孤独感”。为了引导员工对职场孤独感的科学应对,本文认为有必要将员工视为能动的主角而非被动的承受者,并探讨职场孤独感与员工应对行为的关系,为如何应对职场孤独感提供建设性对策。 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预防与遏制职场孤独感,有必要系统性地探讨职场孤独感的形成原因。综合过往研究,本文发现职场孤独感区别于其他消极情绪的核心在于:职场孤独感源自于高质量职场人际关系的缺失。与此观点对应的是,Wright和Silard (2021)认为当员工实际的职场人际关系未达到预期水平,员工会认为职场人际关系存在缺陷,产生孤独的体验。Wright和Silard (2021)的观点反映了职场孤独感是一种员工未实现期望社交目标而导致的心理体验。循此逻辑,本文采用与目标实现过程相关的调节匹配理论来解释职场孤独感的产生原因和影响机制,为预防和应对职场孤独感提供对策。以调节匹配理论为框架,本项目拟解决三个问题:(1)领导与下属的调节焦点(不)匹配如何通过影响领导成员交换,进而影响职场孤独感;(2)员工与团队的调节焦点(不)匹配如何通过影响团队成员交换,进而影响职场孤独感;(3)员工如何依据不同的团队调节氛围来选择社交应对策略,以及社交应对策略对员工绩效的影响。通过新颖的多项式回归分析与曲面响应分析方法,本文力求重构传统的职场孤独感的研究思路,为职场孤独感的产生机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除此之外,本文首次将调节匹配理论引入职场孤独感的研究,系统性地分析了职场孤独感的产生和应对,呈现了职场孤独感现象在组织中的动态演化的过程与机制。  相似文献   
14.
彭坚  侯楠  庞宇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7):1297-1306
员工绿色行为决定了组织环保成效, 是促进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员工绿色行为是指员工实施的一系列旨在减少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有助于环境可持续的行为。首先, 介绍了员工绿色行为的概念、结构; 其次,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情感事件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解释了员工绿色行为影响因素; 最后, 提出未来研究可以从概念界定、研究层次、研究视角(均衡视角、动态视角)三大方面做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5.
我们听了肖局长的宗教政策报告,感到非常亲切,深受教益,坚决贯彻执行。我们完全拥护宗怀德主教作的中国天主教爱国会的工作报告。我们天主教的广大神长教友,同全国人民一样,在同林彪、“四人帮”的斗争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今天我们又能欢聚一堂,畅谈国内外大好形势,深入讨论反帝爱国工作,并随着我国工作的重点转移,进一步推动天主教界人士如何为四化多作贡献,这是  相似文献   
16.
当今复杂多变的环境呼吁领导者应采取双元领导策略,以平衡组织内部的相异诉求。恩威并施是我国传统文化塑造的一种具有双元特性的典型领导行为,被大量学者视为提升下属产出的有效方式。然而,以往研究忽略了"施恩"(仁慈领导行为)和"立威"(威权领导行为)不同组合对下属工作产出的差异化影响及其内部机理。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文章通过引入追随力理论,探讨了施恩和立威组合情况如何塑造下属执行力进而影响工作绩效。采用多项式回归和响应面分析方法,对130份两时间点上下级配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在施恩与立威水平相当情况下,恩威皆高时下属积极执行程度要高于恩威皆低;(2)在施恩与立威水平不一致情况下,恩多威寡时下属积极执行程度要高于威多恩寡;(3)施恩与立威组合情况对下属积极执行的影响能够波及至下属工作绩效,其中,恩威皆高通过积极执行对工作绩效间接效应是最强的。以上结果细化了学界对恩威并施作用效果的认识,对双元领导、追随力和工作绩效等研究领域均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医作为一门古代科学,它有自身的科学方法,最主要的是信息处理的方法.应当遵循中医本身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研究中医,逐步建立中医自己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8.
王震  龙昱帆  彭坚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6):1123-1140
在领导力研究领域, 积极领导力通常被视为提升组织、团队和下属产出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来, 上述观点却不断受到质疑。在此背景下, 积极领导力潜在的消极效应日益引起关注, 并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前沿课题。从现有的41项实证研究来看:(1)在研究主题上, 现有研究主要考察了变革、授权、道德、包容和仁慈等行为导向和领导-下属交换等关系导向领导风格的消极效应, 涉及对下属、团队和领导自身三类主体的消极作用; (2)在分析视角上, 主要包括两大类——构建兼具“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的模型和单纯只考虑某一领导风格潜在的“消极效应”, 前者可以细分为三类双刃剑效应和两类非线性效应; (3)在理论机制上, 积极领导风格的消极效应可以用社会认定、社会交换、精神分析、认知加工和资源相关理论进行解释。未来研究可着重: (1)形成一个系统解释积极领导消极效应的整合性理论、框架或模型; (2)从领导类型、消极效应表现和作用机制方面进一步进行实证探讨; (3)挖掘积极领导消极效应的边界条件和破解因素, 为实践应用提供启示; (4)开展跨群体和针对特定群体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温病条辨>中的若干思维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区分概念外感病 ,其中包括各种急性传染病 ,是中国古代发病率最高 ,流传最广 ,危害最大的疾病 ,历代医家无不予以高度关注。《内经》中将之分为伤寒与温病两大类 ,但二者的概念没有严格的区分。《伤寒论》论述了伤寒、中风、温病 ,如第 6条云 :“太阳病 ,发热而渴不恶寒者 ,为温病” ,简要归纳出温病初起的辨证要点 ,但没有像伤寒、中风那样 ,明确出示其治疗的方剂。自王叔和以后 ,直到明清以前 ,许多医家将温病的概念混淆到伤寒之中 ,以治伤寒之法主治温病 ,出现不少失误。因而 ,概念的区分 ,对于中医外感病这个学科的发展而言 ,已到了…  相似文献   
20.
彭坚  杨红玲 《心理科学》2018,(6):1464-1469
随着社会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 责任型领导这个研究主题逐渐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与探讨。观其发展历史, 责任型领导的概念界定主要历经了关系视角、过程视角和行为视角的变迁, 实证研究主要涉及道德认同、情境强度、社会交换、社会学习、社会信息加工、情感事件和资本理论等视角。在中国情境下, 未来研究既可以遵循本位研究思路, 从差序格局特征、集体主义取向类型等视角进行探索, 也可采用客位研究思路, 对以往西方研究视角进行检验或升级, 如整合、对比或探讨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