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篇
  46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3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来浸润藏传佛教发展,推动藏传佛教作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阐释,是藏传佛教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在新时期新阶段,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根本目标就是不断促进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充分发挥佛教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2.
谈一谈形式逻辑管不管真实性的问题逻辑上一直有一些问题是在争论,不容易得到大家都能接受的答案,如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关系问题、形式逻辑管不管真实性的问题、辩证逻辑与唯物辩证法是一个还是两个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原都是互相联系着的,但在这里,却主要想单就形式逻辑管不管真实性的问题来谈一谈个人的意见。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是任何科学研究都不应忘记的一条原则。列宁早就给我们指出过,理论脱离实际是资产阶级学术观点中最基本的一个特点,也是为害最大的一种学风。最近,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在理论工作中展开了两条道路和两条路綫的斗争,所争的中心问题也就是理论研究要不要联系实际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肯定了理论必须联系实际以后,科学事业就获得了飞跃的进步和巨大的  相似文献   
43.
本文是法国新黑格尔主义者L.朗特格莱勃(Ludwig Landgrebe)教授、博士的“辩证法问题”一文中的第四节。该文共分五节,第一节主要论述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之间的关系,第二节论述黑格尔的辩证法,第三节进而谈到黑格尔原来想要表述的辩证法和他在自己体系中所体现的辩证法之间的不一致。第四节论述马克思的辩证法,第五节论述恩格斯的辩证法。在第四节里,作者联系黑格尔的辩证法来探讨马克思的辩证法。作者一方面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现实的辩证法”,有别于黑格尔的“观念的辩证法”,并以为“马克思首先是把他的思想看作为一种完成了的自然主义或者一种真正的人道主义,这种人道主义既与唯心主义又与唯物主义有所区别”。另一方面,作者还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人的族类的自我生产的原则,它不是思维运动的规律,而是真正的生产活动的规律,是作为一个劳动着的并通过劳动来推行自我维持和自我生产的人的活动规律”,并说,“马克思的辩证法不是在一种无意识的变化的规律性的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在谈到生产关系的时候,作者认为:马克思依照哲学传统所赋与他的非此即彼的概念不能对生产关系的实质作出最后的答复,作者以为:“生产关系既不是自然,也不是精神,而是两者的统一”。作者还讨论了马克思对于自然的观点,认为:“对马克思来说,自在的自然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可以根本不问的问题。”并认为“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观点不仅与唯心主义有血缘关系,而且甚至在结构上相同”。最后作者在谈到人的问题时认为:“对于马克思来说,人是自然整体,这个整体的本质核心不是精神,但也不是物质,而是两者的统一”,作者竟瞎说;“在这一点上显然可见:马克思的观点是多么深刻地植根于形而上学思维的整个传统之中”。  相似文献   
44.
<正>罗国杰教授是我国现当代著名伦理学工作者。作为新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开创者之一,他与老一辈伦理学理论工作者们一道,为开拓和建设中国特色的伦理学理论体系、推动中国伦理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推动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卓著的贡献。在学术刊物《伦理学  相似文献   
45.
近几年,来自边远贫困乡村的少数民族学生从事宗教活动人数有所增加,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因此,我们应该正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宗教信仰现象,对信教的学生进行分析,热情地关心、爱护、教育他们。这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打造少数民族地区"平安校园"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力图探索出少数民族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思想认识和心理方面的原因,并在此分析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切实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46.
末木  文美士  龚颖 《世界哲学》2009,(5):115-125
本文通过对近年在德国出版的有关“日本哲学”的三部专著进行深度评介,思考了如下问题:即使在引入西欧哲学之后的日本近代时期,我们有可能谈论日本的哲学,那么在这之前是否存在谈论“日本哲学”的可能性呢?上述三部专著从什么观点出发使日本思想被当作“哲学”来把握成为可能呢?对于这个方法论性质的问题,本文从对佛教思想的理解方法这一角度,作了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