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0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1.
论儿童的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错误 信念任务和表面 现实任务为主要测量手段的大量心理理论研究的结果表明,儿童的心理理论大约在4岁左右才能形成。儿童的心理理论为什么不能在4岁之前形成?研究者利用执行功能的缺乏来解释这种现象。研究表明,抑制控制、规则使用、工作记忆等可能均是与心理理论相关的一些执行成分,但这些观点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质疑。因此,关于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的关系,还需要开展大量的后续研究。新近提出的关于"冷"执行功能和"热"执行功能的区分,也许是进一步探讨心理理论和执行功能关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2.
李红  高雪梅  郑持军 《心理科学》2002,25(2):234-235,230
1927年Luquet提出了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理论.阐释儿童绘画的所知所见,是由于发展阶段不同而出现的不同表现方式:幼儿的绘画因“理智的写实性”画所知的多,到8、9岁因“视觉的写实性”开始画所见。这一理论的提出.突出了儿童绘画的“知”“见”矛盾,从此引发了研究者们对这一现象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3.
儿童绘画中深度表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琼英  李红 《心理科学》2002,25(1):113-113,115
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标志之一。随着对幼儿绘画深度关系的发展阶段、表征策略、表征方式、表征角度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了解幼儿绘画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94.
在儿童早期归纳推理机制的探索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儿童归纳推理是以类别或概念为基础的;另一种则认为儿童归纳推理是以相似性为基础的.这两种观点可能各自反应了儿童归纳推理的一个方面:前者可能说明的是儿童在知识丰富领域的归纳推理;而后者则可能说明的是儿童在知识贫乏领域的归纳推理.  相似文献   
95.
选取259名4~7岁儿童,考察了其在不同道德情境中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模式的发展状况.结果显示:情境类型对儿童对行为者的道德情绪判断及归因具有重要影响.在不履行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失败情境中,存在与反社会及亲社会情境中不同的情绪判断模式.儿童道德情绪判断归因模式的发展是以"结果定向--道德定向"为主线并整合多种定向,不履行亲社会行为情境中出现了责任定向,反社会及反社会行为失败情境中出现了弥补和掩饰定向.  相似文献   
96.
文章主要回顾了泛自闭症障碍在四个方面的执行功能缺陷-维持注意、注意定向、反应抑制、和设置转换/认知灵活性.总括了泛自闭症障碍在这些特定的执行功能方面的神经心理学和神经成像研究,并提出了以后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97.
陈璟  孙昕怡  李红  李秀丽 《心理学报》2009,41(10):958-966
选取148名4岁儿童, 运用实验法考察了幼儿的愿望采择发展水平对其情感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 (1) 幼儿的愿望采择水平对其情感决策具有显著影响。情境中他人愿望信息充足时, 幼儿会采择他人愿望并以此为线索为他人决策, 但对线索的利用程度受其愿望采择水平的制约。(2) 在无关于他人愿望信息提示的条件下, 4岁儿童为他人与为自己的情感决策不存在显著差异。(3) 4岁儿童能够采择他人的单一愿望, 但其冲突愿望采择能力还不成熟。  相似文献   
98.
大学生现在将来的自我时间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大学生自我概念问卷对200名西南大学在校大二学生实施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现在与将来自我时间比较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自我时间比较中对将来自我的评价显著高于对现在自我的评价;近期将来和远期将来的自我提升除在交际品质维度上有显著差异外,在其他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在重要品质上的自我提升高于在不重要品质上的自我提升,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
该文通过对早期的迁移学说、实验研究及理论模型的历史回顾和评价,结合当前认知心理学从对问题解决的研究中发现并进而重视迁移的作用,及本世纪以来出现的第二次迁移研究热的特点,阐述了迁移研究的历史走向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0.
李小晶  李红  张婷  廖渝 《心理学报》2010,42(3):395-405
通过对情感决策的常用研究工具——标准爱荷华博弈任务进行了得失总量不变而频率改变的修改,并使之适合于年幼的3~5岁儿童,可以比较幼儿在不同奖惩频率任务中的表现,从而考察奖惩频率对幼儿情感决策的影响。对120名3~5岁幼儿在四种不同类型的任务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后,所得实验结果如下:(1)儿童对惩罚和奖励频率的变化比较敏感:正向博弈任务中,"有利纸牌不变,不利纸牌的惩罚总量不变,只增加不利纸牌的惩罚频率"可以使3~5岁儿童完成博弈任务的成绩有显著提高;逆向博弈任务中,"不利纸牌不变,有利纸牌的奖惩总量不变,而有利纸牌奖励频率的增加"能促使4~5岁幼儿更多更快地做出正确选择。(2)幼儿的情感决策能力在3~4岁时期发展迅速,而在4~5岁时仍然有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