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0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71.
在简化提示语的基础上,比较了任务类型(标准项目、社会项目)和提示方式(有提示、无提示)对归纳推理操作成绩的影响,实验1结果表明任务类型和提示方式皆有显著作用.实验2结果表明,变化任务类型(从标准项目到社会项目)会提高熟悉度、降低组织度;而变化提示方式(从无提示到有提示)不影响熟悉度、但降低了组织度.结果分析说明,任务类型通过从外部增加信息而提高操作成绩,提示方式则通过明确问题目标而提高操作成绩.  相似文献   
172.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整数构成对分数加工的影响。实验一重复了Bonato等(2007)的研究,要求25名被试比较1/5与1/1、1/2、1/3、1/4、1/6、1/7、1/8、1/9等分数的大小,结果发现被试采用了成分加工策略,即通过比较分母判断分数的大小。实验二改变了分数的整数构成,让24名被试比较1/5与1/1、2/4、3/9、4/16、4/24、3/21、2/16、1/9等分数的大小。这些分数与实验一中的分数实数值相等但整数构成不同。结果表明被试既采取了成分策略,又采取了整体策略,即比较分数的实数值,不过成分策略比整体策略的作用更大。这些结果表明,分数加工具有成分和整体两种策略,具体使用哪种策略与分数的整数构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3.
假设形成与检验是解决任何复杂问题的重要思维工具, 是人们发现规则, 形成概念, 建立假说, 获得知识的基础。为进一步考察这一思维能力的神经机制, 本项目在已有行为及脑电研究的基础上以“类别概括-规则发现”为研究范式, 给被试提供包含多个知觉维度的刺激, 要求被试通过知觉观察与反馈学习发现基于类别的规则(假设)。本项目重点考察被试在此任务中选择与收敛假设,以及加工否定(冲突)信息的脑机制, 并尝试揭示假设形成与检验的个体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74.
人类情绪无疑有强度的差异。然而, 长期以来人类情绪强度的易感性未能引起足够关注。通过系统操纵刺激材料的效价强度, 作者及研究团队分别从情绪易感性本身, 情绪影响高级认知, 以及个体差异三个层次系统探讨了人类对情绪事件效价强度的易感性及其神经机制。结果发现:1)、相比正性刺激, 人类对负性刺激的效价强度更敏感, 这一效应可能跟右侧海马/杏仁核的警觉功能有关联。2)、与上述结果相一致, 不同效价强度的负性情绪对新异性加工、目标觉察、执行控制等高级认知过程具有显著不同的影响。3)、人类情绪强度的易感性具有显著个体差异:相比男性, 女性对轻度负性情绪事件易感性更强。相比中向人群, 外倾人群对愉悦刺激的情绪易感性更强, 而对轻度负性事件的情绪易感性更弱。  相似文献   
175.
张婷  张仲明  李红 《心理科学》2012,35(2):321-327
本研究从发展的角度研究了3-7岁儿童在解决三类传递性推理问题时能力发展和策略发展状况,真传递性推理指推理的传递性是确定的,个体根据前提关系可以做出确定的传递性推理结论,不确定性传递性推理指该类推理的传递性是不确定的,关系是否传递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和社会经验来确定,否定性传递性推理指根据前提关系得出不能进行传递性的必然结论。结果表明:(1)三类传递性推理的解题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强,在7岁左右初步形成。(2)三类传递性推理,能力发展有不同的起始点、快速发展期以及初步形成期。真传递性推理发展最早最快,不确定传递性推理最晚最慢。(3)3-7岁儿童解决三类传递性推理问题时使用了猜测、视觉判断、定向反应、经验推测和逻辑推理等策略,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大,主导策略由准策略向真策略转换。  相似文献   
176.
韩春慧  李鹏  冯廷勇  李红 《心理科学》2012,35(6):1435-1439
人际好奇是指渴望获得新异、未知的关于他人的信息,在人们的社交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一个两人共同完成的赌博任务考察了个体当前状况及性别等因素对人际好奇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被试当前状况最佳即赢钱最多时,更倾向于去观看对方的结果;在不需付代价就可观看对方结果时,女性被试的人际好奇显著强于男性被试,而在需要付出代价时男女性被试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当个体处于优势地位时,相对于处于劣势的人其人际好奇更强烈;女性比男性的人际好奇更强烈,但在满足人际好奇的过程中却会因需要付出一定代价而减少探究行为。  相似文献   
177.
摘 要 尽管社会认知的内容丰富多样,但其核心在于人们对“自我”、“他人”及两者关系的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对社会认知有着广泛影响,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文化对“自我” 与“他人” 信息加工及其大脑机制的影响上。文化神经科学的研究表明:文化显著影响自我相关记忆、自我表征、自我觉知等自我认知过程。这可能主要来源于不同文化人群自我建构方式的不同。上述差异的神经机制主要体现为不同文化人群自我相关加工时,其内侧前额叶功能性变化的不同。与此相对应的是,文化同样显著影响人们对他人,尤其是对他人情绪的认知。这一点集中表现为表情认知的文化优势效应及共情过程的文化差异。在神经机制上这一差异主要体现为杏仁核功能的文化可塑性。文化神经科学的未来研究,可继续探讨主流文化、区域文化、宗教文化等各种形式的文化差异:1)对自我认知与情绪认知相互作用的影响与神经基础;2)对共情(empathy)、社会比较(social comparison)、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与协同行为(joint action)等多种社会认知过程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 关键词 自我建构 文化神经科学 情绪认知 自我表征 共情  相似文献   
178.
李富洪  曹碧华  肖风  李红 《心理学报》2011,43(5):509-518
以往研究表明在视觉搜索任务中靶呈现的概率会显著影响搜索正确率, 尤其是在靶概率极小时, 漏报率极高。针对此现象存在截然不同的解释, 其中Wolfe等的“阈限”论最为盛行。本研究几个实验虽然验证了这一概率效应, 然而, 我们发现并不能将之归因于“阈限”变化, 相反, 这一效应的产生与抑制控制失败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在实验中, 如果要求被试按不同键对靶或非靶做出反应, 会因为非靶概率太高而产生优势反应, 导致漏报率较高; 相反, 当要求被试对靶进行计数或作标记时, 优势反应得到控制, 漏报率大幅度下降。另外, 本研究证明, 如果被试有较强控制优势反应的能力, 他们的搜索成绩也更好。这些结果说明, 抑制控制能力在靶概率较小的任务中会显著影响搜索正确率, 如果采用恰当的反应方式和招募有较强抑制控制能力的靶检测人员均能有效避免漏报错误。  相似文献   
179.
朱丽萍  袁加锦  李红 《心理科学》2011,34(2):284-288
以46名大学生为被试,以不同词性(名词&动词)的汉语双字正性情绪词、负性情绪词、中性词作为刺激材料,考察情绪效价强度(极端、中等、中性)对词性判断加工的影响。结果表明:(1)动词的词性判断比名词难,且该难度会受到高强度情绪信息的影响而扩大。(2)情绪效价及强度对名词加工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极端正性情绪易化对名词的加工,增强名词加工的优势效应;而中等和极端负性情绪干扰对名词的词性判断,削弱名词加工的优势效应。(3)除了受到性别、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外,情绪效价强度效应的具体表现还受刺激类型的调制。  相似文献   
180.
采用经典的三角归纳范式(Gelman & Markman,1986)研究了3岁儿童的归纳推理及其影响因素。采用龙长权、路晓英、李红和范籍丹(2008)的研究中相同的实验材料和程序,测试了3岁儿童的归纳,结果表明3岁儿童基于知觉相似和基于概念类别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实验一)。增加了与靶刺激在知觉上不相似且不属于同一类别的分心刺激之后,3岁儿童能够忽略分心刺激,表明3岁儿童不是在随机猜测(实验二)。分类实验表明3岁儿童能够根据概念关系对实验材料中的项目进行分类,表明3岁儿童具有关于实验项目的概念知识(实验三)。提高概念比较刺激与靶刺激的知觉相似程度,降低知觉比较刺激和概念比较刺激与靶刺激在知觉相似上的冲突程度之后,3岁儿童基于知觉相似和基于概念类别选择之间的差异仍不显著,表明抑制控制不是导致儿童在实验一中表现出基于知觉相似和基于概念类别之间差异不显著的原因(实验四)。降低概念比较刺激与靶刺激之间的类别等级结构,使概念比较刺激与靶刺激属于相同的基本水平类别时,3岁儿童能够主要基于概念类别进行归纳(实验五)。增加经典三角测试的前提的数量,3岁儿童也能主要基于概念类别进行归纳(实验六)。这些研究表明,3岁儿童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基于概念类别进行归纳,多个因素能够影响3岁儿童在三角测试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