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0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采用被试内设计,研究了90名3.5~5.5岁儿童时序认知能力。结果发现:(1)3.5岁儿童基本上不具备时序认知的能力,儿童的时序认知能力在4.5岁到5.5岁间出现快速发展。到5.5岁左右,大部分儿童已具备时序认知能力。(2)不同年龄的儿童都表现出对现在的认知最好、对过去的认知次之、对将来的认知最差的特点。(3)3.5岁和4.5岁儿童还不具备判断时序先后的能力,到了5.5岁以后,儿童知道了什么是先发生的,什么是后发生的,具备了判断时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2.
从儿童赌博任务看热执行功能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考察热执行功能的发展,本研究通过儿童赌博任务检测了60名3~4岁儿童(男女各半)的情感决策。实验结果表明,3岁和4岁儿童在此任务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4岁组在各试验组的分数呈上升趋势,他们在试验组2、尤其在试验组4和5中选择有利纸牌的次数显著多于3岁儿童,这反映出情感决策在3~4岁期间发展迅速。此外,儿童在此任务上的成绩存在很多可变性,可能掩盖了性别差异,因而,尽管男孩在最后两个试验组的成绩优于女孩,但性别差异在统计上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3.
关于儿童内包量概念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Piaget等人提出对时概念的守恒性进行研究以来,对儿童比例概念形成的研究就成了儿童概念形成研究的一个热点,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验成果,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近来,国外一些研究者又提出了对内包量概念进行研究。本文试就国内外关于内包量概念研究的主要取向、研究的一些新进展、内包量概念形成的实质等作一综合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4.
2.5—6岁儿童解决五项系列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五项系列问题设计了5种情境研究2.5—6岁儿童的传递性关系推理,发现:(1)在未经训练的情况下,4岁组以下不具备这种能力,4—5岁幼儿的传递性关系推理能力开始萌芽,5—6岁是该能力的发展加速期,6岁组幼儿基本上具备了这种能力;在接受训练之后,2.5—3.5岁幼儿基本不具备这种能力,4岁组幼儿大致处于临界水平,5岁组以上已经基本具备。(2)比较句式理解失误和前提记忆不足均是幼儿推理失败的重要心理因素。(3)前提表达方式影响幼儿的推理成败。(4)与用三项系列问题作材料的研究相比,用五项系列问题作刺激所引起的推理能力表现得晚得多。  相似文献   
165.
当代分析哲学中的一种实用主义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罗蒂  李红 《世界哲学》2003,53(3):15-24
这篇论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我所喜爱的科学哲学家法因(Arthur Fine)的观点。法因因其在当代哲学的中心问题——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争中所坚持的立场而闻名。他认为,我们既不应该是实在论者也不应该是反实在论者,一切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之争都应被取消。在这个问题上,法因与我所青睐的语言哲学家戴维森、布兰顿(Robert Brandom)的观点一致。我认为在此取得的越来越多的一致标志着向一个新  相似文献   
166.
三成分心理系统:诠释传递性推理的新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right在传递性推理的研究中提出三成分心理系统模型以来,该模型理论成为了传递性推理领域研究的热点。三成分心理模型是在经典皮亚杰理论和传统信息加工理论基础上提出来的,代表了人们进行传递性推理时所进行的传递性转换、顺序抽取和协调反应等三个主要的加工机制,在不同的加工机制中运用了不同的加工策略。在此基础上,文章讨论了三成分心理模型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7.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整数构成对分数加工的影响。实验一重复了Bonato等(2007)的研究,要求25名被试比较1/5与1/1、1/2、1/3、1/4、1/6、1/7、1/8、1/9等分数的大小,结果发现被试采用了成分加工策略,即通过比较分母判断分数的大小。实验二改变了分数的整数构成,让24名被试比较1/5与1/1、2/4、3/9、4/16、4/24、3/21、2/16、1/9等分数的大小。这些分数与实验一中的分数实数值相等但整数构成不同。结果表明被试既采取了成分策略,又采取了整体策略,即比较分数的实数值,不过成分策略比整体策略的作用更大。这些结果表明,分数加工具有成分和整体两种策略,具体使用哪种策略与分数的整数构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8.
假设形成与检验是解决任何复杂问题的重要思维工具, 是人们发现规则, 形成概念, 建立假说, 获得知识的基础。为进一步考察这一思维能力的神经机制, 本项目在已有行为及脑电研究的基础上以“类别概括-规则发现”为研究范式, 给被试提供包含多个知觉维度的刺激, 要求被试通过知觉观察与反馈学习发现基于类别的规则(假设)。本项目重点考察被试在此任务中选择与收敛假设,以及加工否定(冲突)信息的脑机制, 并尝试揭示假设形成与检验的个体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69.
人类情绪无疑有强度的差异。然而, 长期以来人类情绪强度的易感性未能引起足够关注。通过系统操纵刺激材料的效价强度, 作者及研究团队分别从情绪易感性本身, 情绪影响高级认知, 以及个体差异三个层次系统探讨了人类对情绪事件效价强度的易感性及其神经机制。结果发现:1)、相比正性刺激, 人类对负性刺激的效价强度更敏感, 这一效应可能跟右侧海马/杏仁核的警觉功能有关联。2)、与上述结果相一致, 不同效价强度的负性情绪对新异性加工、目标觉察、执行控制等高级认知过程具有显著不同的影响。3)、人类情绪强度的易感性具有显著个体差异:相比男性, 女性对轻度负性情绪事件易感性更强。相比中向人群, 外倾人群对愉悦刺激的情绪易感性更强, 而对轻度负性事件的情绪易感性更弱。  相似文献   
170.
张婷  张仲明  李红 《心理科学》2012,35(2):321-327
本研究从发展的角度研究了3-7岁儿童在解决三类传递性推理问题时能力发展和策略发展状况,真传递性推理指推理的传递性是确定的,个体根据前提关系可以做出确定的传递性推理结论,不确定性传递性推理指该类推理的传递性是不确定的,关系是否传递需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和社会经验来确定,否定性传递性推理指根据前提关系得出不能进行传递性的必然结论。结果表明:(1)三类传递性推理的解题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强,在7岁左右初步形成。(2)三类传递性推理,能力发展有不同的起始点、快速发展期以及初步形成期。真传递性推理发展最早最快,不确定传递性推理最晚最慢。(3)3-7岁儿童解决三类传递性推理问题时使用了猜测、视觉判断、定向反应、经验推测和逻辑推理等策略,然而随着年龄的增大,主导策略由准策略向真策略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