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52.
公正世界信念作为一种社会认知倾向,对于个体发展具有普遍影响,但是在学校情境中探索公正世界信念与学业成就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的研究却很有限。本研究以郑州市两个区县的2584名初中一年级学生为被试,考察公正世界信念对其学业成就的影响,从班级生态环境的角度,探索个体对教师支持和班级公正的感知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初中生的公正世界信念可显著预测其学业成就;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后,学生的公正世界信念可分别通过对教师支持和班级公正的感知间接影响其学业成就,公正世界信念还可以通过感知的教师支持影响对班级公正的感知,进而影响学业成就的多重中介路径发挥作用。个体对班级教师支持和班级公正的感知是公正世界信念影响学业成就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3.
本文首先考察了马克思关于异化讨论中的四个不同面向,即社会、审美、心理以及伦理维度。基于以上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分析,本文指出:就道德问题而言,青年马克思的观点与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主奴关系部分所表达的观点具有很强的亲缘性,并且触及了承认政治的问题。最后,本文指出了青年马克思的观点——特别是在当下关于分配正义的政治与身份认同的政治之争的背景中——所具有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54.
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根据.为证明事实,医疗争议中医患双方对证据表述差异极大,甚至相反,如何正确分辨证据的真伪及其法律效力,做出正确结论一直困扰鉴定专家?对于证据的采信,一方面取决于专家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取决于专家对证据效力的自我判断.面临证据采信的困难,作者认为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中应当认可专家的自由裁量权,但是对这种自由裁量应该给以一定的限定,既保证程序公正又减少无所谓的争端[1].  相似文献   
55.
本文依据对施莱尔马赫的文本所做的精细解读和分析,回应了林贝克和普劳德福特对施莱尔马赫的神学所做的经典批判,论证它是不恰当的,并考量了他们自己所持的观点,指出这些批判存在着诸多缺陷,并不比施菜尔马赫的主张高明.  相似文献   
56.
或多或少,或轻或重,人都是有着自己的口头禅的。 乐观者常说,“只是一点儿毛毛雨而已”;悲观者常言,“我的天啊,这可如何是好呢”;自负者常云,“他也不过如此吧”;自卑者常语,“咱怎能跟人家相比呢”;无畏者常论,“狭路相逢勇者胜”;胆怯者常道,“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相似文献   
57.
在时空里飞     
人生的全部智慧就是如何更好地与数十载的光阴交往,所谓的长生不灭只是一个传说,所谓的玉露仙丹只会误人性命。  相似文献   
58.
关于哲学与哲学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要对我国当前的哲学状况作出一种描述,使用“贫困”或“危机”之类的字眼恐怕不会遭致过多的反对。真实的情况是,在“经济指标”、“物质利益”成为价值标准并进而成为整个社会的强势话语之后,人们或自愿或被迫地被塑造成“欲望工具”,不断走向物质性生存,哲学便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逐渐退出,成为一种精神奢侈。“哲学有什么用?”———这是所有关于学术之价值的问题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它看上去像是社会公众对于哲学的一种质疑,实际上是他们对于哲学的一种拒绝。在这种压力下,学界对于哲学间或有一些反思,进行过一些讨论:有的把哲学看作一…  相似文献   
59.
要创造诗一般的韵律,画一样的意境,梦一般的朦胧美感,在语言的表达上,则往往要使用模糊修辞。因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模糊也是语言美的标志之一,也是达到语言准确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样也是艺术语言的主要表达手段。恰当地选用模糊语言,更能深刻地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成功地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巧妙地运用模糊修辞,则往往能最佳地显示特定环境下的模糊语义或表达某种微妙的情感。正如苏东坡所说:“言止而意不尽,尤为极致。”  相似文献   
60.
在全实验组几次研讨会基础上,七系小组三位老师从总体构思、具体备课、组织安排等做了极艰苦的工作,终于在七系拉开了帷幕——首次“大学生思维训练课”在73951班(29人)开始进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