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8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马利军  张积家  杜凯 《心理学报》2013,45(4):391-405
惯用语是比喻性语言的一种。语义分解性的作用是惯用语理解机制争论的焦点。通过语义启动任务, 探究了汉语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和偏正结构的惯用语的意义理解模式, 揭示语义分解性在短的SOA (300 ms)和长的SOA (800 ms)下的作用。结果发现, 语义分解性独立地影响惯用语的意义激活:当SOA短时, 语义高分解的两类惯用语均表现出显著的字面义激活效应; 当SOA长时, 语义低分解的偏正结构的惯用语的意义激活的正确率优势明显。同时, 两类惯用语的语义分解性不同导致了语义激活启动效应的差异:当SOA短时, 语义低分解的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存在两种意义的激活效应, 语义高分解的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和偏正结构的惯用语存在字面义的激活效应; 当SOA长时, 语义低分解的动宾结构的惯用语存在两种意义的激活效应, 语义高分解的偏正结构的惯用语存在比喻义的激活效应。研究证实语义分解性在惯用语加工早期即发挥作用, 在加工晚期, 语义高分解的动宾结构的惯用语的多种意义同时激活削弱了两种意义的启动优势。整个研究结果支持惯用语理解的混合表征模型和层级显性意义假说。  相似文献   
72.
发展的时-空     
在经济理论方面,也是由总的情况来决定风尚。本世纪的最后二十五年内,物质生产以前所未见的规模逐年上升。各种观点的经济学家,不问是新古典派还是马克思主义者,都给增长的理论以重要地位。人们从经济还原论出  相似文献   
73.
《吕氏春秋》与《荀子》思想主体之比较──兼议学派归属性的一般问题修建军《吕氏春秋》与《荀子》是在相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具有共同的思想倾向性而又有着各自特点的两部著作。一般说来,学术界多认为《荀子》是集先秦儒家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吕氏春秋》则是先...  相似文献   
74.
这个专号(1962年第29期)中选登了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的控制论专家的十篇文章,题目如下: (1)A.别尔格:《机械·自动控制·控制论》。本文是苏联社会科学研究院与莫斯科自动化和遥控力学研究所联合召开的一次会议上的讲稿,曾收集在苏联的《控制论哲学问题》一书中,原来俄文题目是《控制问题和控制论》,这篇文章对控制论作了全面阐述。作者是苏联科学院控制论问题学宋咨询委员会主席。  相似文献   
75.
“科学认识的逻辑”,或者简单地说“科学的逻辑”,乃是研究运用逻辑手段和方法去进行科学认识的哲学学科。在研究科学认识逻辑的许多问题的时候,除辩证逻辑的方法之外,还可以顺利地运用形式逻辑的手段。本文就是专门研究这些问题的。现代的形式逻辑就其广义而言,包括两种研究:第一,研究形式逻辑本身的工具及在句法和语义方面的各种演算;第二,研究如何运用“纯粹的”形式逻辑中所制定的逻辑工具去分析科学知识。这种研究,即所谓的“应用”逻辑,构成“科学的逻辑”。必须强调指出,“科学的逻辑”在这个意义上与科学的方法论密切联系着,并且在科学认识的方法  相似文献   
76.
作者认为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界线是很不明确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是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之一。这种研究方法虽然有片面性,但带来了研究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的整套技术。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学在研究态度和意见时,利用非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学的成就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发展这个领域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条件。作者认为马克思提到的“自在的阶级”和“自为的阶级”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涉及社会心理学问题的一个例子。在普列汉诺夫和布哈林的著作中,则把社会心理学提得更明显。所以不能认为近几十年来马克思主义者很少研究社会心理学这一事实,应归咎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恰恰相反,这种疏忽正是由于违反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产生的。然而,非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学只建议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它不想去研究那些使一个制度变为另一个制度的基本冲突的规律性,所以有其局限性。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利用非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学的成就时,必须抛弃这一学科把心理研究看作几乎是社会研究的主要方法这种观点,要克服它在主题方面的局限性;不要只强调经验性研究,而要对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传统理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7.
超越传统的尝试:《吕氏春秋》与法家修建军众所周知,法家思想是秦国自孝公时代商鞅变法以来传统的统治思想。而且,可以这样说,秦能统一六国,直接得益于法家思想,同时,秦朝仅二世短命而亡,也因之于对法家思想的极端运用,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成书于秦国即将完...  相似文献   
78.
论“和”为儒学之精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儒家学说中,“和”同时兼具方法论和价值取向的意义。从方法论的意义上来看,儒家试图通过和平、调和的方式,最终达致一种和谐,而这种和谐又恰恰是儒家全部理论的终极追求。之所以强调“和”为儒学之精义,还在于儒家在严格意义上,进行了“和”、“同”之辨,从而也使儒家之“和”范畴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9.
跨情境下集群行为的动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书维  王二平  周洁 《心理学报》2012,44(4):524-545
群体性事件是当下我国典型的集群行为。本研究通过实验室情景设计的方法, 考察了跨情境下群体相对剥夺如何通过群体认同作用于集群行为, 及群体愤怒和群体效能对集群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 同一触发情境下, 群体认同调节群体相对剥夺-集群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一般群体认同凸显的个体在高群体相对剥夺水平下有更强烈的集群行为参与(意向)。这源自群体认同对群体相对剥夺不同水平下群体效能与集群行为意向之间的二次调节。对于特定群体认同凸显的个体, 无论群体相对剥夺水平的高低, 都有较高的集群行为参与(意向)。这当中, 群体愤怒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2) 不同触发情境下, 群体认同对群体相对剥夺与集群行为意向的调节作用出现差异。该调节作用仅出现在利益无关情境中。此外, 群体愤怒与群体效能对集群行为意向的影响在不同情境下有区别:在利益无关情境中, 群体愤怒的影响显著大于群体效能; 在利益相关情境中, 群体效能与群体愤怒的影响无显著差异。本研究扩展了集群行为的双路径模型, 并为政府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0.
马利军  张积家 《心理科学》2012,35(2):309-313
惯用语的理解机制一直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来自语言学和神经生理学的证据都表明,对惯用语的加工存在多样化趋势,而且加工策略和手段会随个体卷入社会生活的程度而变化。惯用语的加工受加工者自身的隐喻知识以及惯用语本身性质的影响。另外,惯用语加工激活的脑区表明句法和语义分析在惯用语理解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惯用语并没有词汇化,但是不能使用统一的加工模型来整合惯用语的理解机制。惯用语自身性质的多样化导致惯用语理解的多种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