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目的:考察成年女性情景自传体记忆(EAM)的现象学体验是否受年龄和事件发生时间的影响。方法:95名老、中、青年女性被试详细回述童年及近一年的自传体事件各一件,并完成自传体记忆问卷。结果:所有被试在近期记忆的大多数体验得分上显著高于童年期记忆,年龄主效应及交互作用不显著。在近期记忆的情绪体验上,中、老年女性比青年女性更积极。结论:成年女性EAM的现象学体验受时间影响明显,受年龄影响不大;中、老年女性的EAM现象学体验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情绪偏向。  相似文献   
162.
本研究探讨了不同案件类型、不同性别及给予不同的事件后信息对目击证言的影响,征集了男女大学生被试101名,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以主体信息的记忆成绩为因变量,性别、案件类型和事件后信息为白变量,得出案件类型主效应显著,事件后信息的主效应显著,性别主效应以及各因素的交互作用都不显著;(2)以情境信息的记忆成绩为因变量,性别、案件类型和事件后信息为自变量,得出事件后信息主效应显著,案件类型和事件后信息之间交互作用效应显著;(3)不同性别、接受不同案件信息的被试对不同信息记忆的确信程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63.
老年阶段进入依恋研究者的视野是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才陆续开始的。十几年来,该领域积累了不少研究成果。一系列研究考查了不同依恋对象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包括对兄弟姐妹、成年子女、配偶、父母的依恋以及一种特殊的依恋:符号化依恋;不少研究发现了依恋模式分布的年龄效应,冷漠型和安全型依恋是老年依恋的主要模式,这与年轻成人的分布有很大差异;当前关于老年依恋的心理功能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两大领域:(1)老年依恋与慢性疾病中的照料;(2)老年依恋与心理健康。对于老年人依恋的研究还远未达到成熟的地步,老年依恋的测量工具亟待改进,跨文化的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64.
通过操纵信息类型与测试类型两个自变量,探讨误导信息和源检测对证言准确性、自信程度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心理控制源、焦虑、自尊与证言准确性、自信程度的相关.研究发现,误导信息是影响证言准确性的重要因素,自信程度与心理控制源、自尊之间存在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5.
采用开放式与封闭式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对27对60~84岁(M=69.93±5.89)的老年夫妻测查了老年人夫妻依恋风格及夫妻冲突的特点。结果表明,老年人夫妻冲突具有低频率、低强度、较低的威胁性、较高的建设性及易解决的特点;不同依恋风格的老年人夫妻冲突的强度、频率、冲突解决程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冲突性质上,安全型依恋风格老年人感知到的冲突建设性显著高于不安全型依恋风格个体,但其感知到的冲突威胁性无显著差异;老年夫妻对冲突的感知存在冲突知觉一致性效应。  相似文献   
166.
基于依恋"内部工作模式"的稳定性,研究者们认为成人依恋具有跨时间的连续性,可以通过不同时间测得的依恋风格的稳定性来考察。采用各种自陈式问卷和半结构访谈方法的研究显示,在成人发展的不同时期,成人依恋风格均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性。这样的结果暗含了成人依恋也有波动和变化的空间,研究者们提出生活压力、社会认知和个体差异三种模型对成人依恋的变化进行了不同角度的解释。成人依恋稳定性方面已经积累了二十多年的研究成果,但在研究对象的范围、解释模型的建构和研究方法的创新等方面仍存在可改进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7.
2007年6月25日—28日,第十五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此次盛会由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华孔子学会、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孔子与儒学研究中心等联合主办。出席会议的有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韩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巴西、新西兰、新加坡、西班牙、以色列、丹麦以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区的学者共200余人。围绕“21世纪中国哲学与全球文明对话”这一主题,与会学者就如何发掘中国哲学尤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原创性贡献、如何对中国传统哲学智慧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与转换以及如…  相似文献   
168.
姜丽娜  罗大华  应柳华 《心理科学》2007,30(5):1113-1115
目击证人辨认对司法审判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使其成为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重点介绍了影响目击证人辨认准确性的因素,即估计者变量和系统变量,并分析了目击证人辨认研究的现存问题。  相似文献   
169.
采用辨认后反馈范式研究不同队列呈现方式下反馈对目击证人辨认自信心的影响。结果发现:(1)所有辨认者中,反馈组被试自信心显著高于控制组被试的自信心;反馈方式与辨认选择的交互作用显著,辨认选择与列队呈现方式的交互作用显著;(2)积极辨认者中,反馈组被试的自信心显著高于控制组被试的自信心;正确辨认被试的自信心显著高于错误辨认被试的自信心。结果表明:目击辨认中存在辨认后反馈效应;积极辨认者中辨认自信心可以作为辨认准确性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0.
在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 Medical Board,CMB)资助下,2012年12月15日~17日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举行了"2012北京国际生命伦理学高级研讨会",与会的国内外著名生命伦理学专家就干细胞研究及其临床转化、移植器官的捐赠和获取、生物材料数据库与表观基因组研究、知情同意等生命伦理学问题的最新进展,以及我国在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实践中和监管制度的改革面临的挑战等若干问题进行了研讨.会议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系统的伦理委员会委员、科研人员、生命伦理学或医学伦理学高校教师和医疗管理者等50余人参会.CMB项目负责人翟晓梅教授主持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