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黄殷  寇彧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4):732-739
群体独特性影响群体认同,较高或较低的群体独特性都可能引发群际偏差,分别称为“反射式独特性假说”与“反应式独特性假说”.调节作用研究揭示,在较低群体认同或上位群体分类凸显时,群体独特性越高越易引发群际偏差;而在较高群体认同时,独特性越低越易引发群际偏差.动机作用的研究表明,在具有群际竞争目标时,这两种过程分别受工具性动机与认同性动机的驱动.情绪与认知的中介作用研究显示,在低独特性条件下,社会身份复杂性与焦虑情绪可起中介作用引发群际偏差.  相似文献   
32.
自我同一性研究的新模型——双环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薇  寇彧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5):725-733
自Erikson提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以来,它一直是发展心理学的重要课题,这方面的实证研究主要基于Marcia提出的同一性状态模型。随后的研究者Luyckx等人不断整合和改进状态模型,并结合自我关注领域对反思型自我关注和沉浸型自我关注的区分,提出了双环模型的理论。双环模型理论认为,广度探索、深度探索、沉浸探索、做出承诺和认同承诺五个维度构成了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的两个环——"承诺形成环"和"承诺评价环",两个环之间不断地发生着动态的交互作用,其结果造成了自我同一性形成和发展的6种状态:达成,早闭,沉浸延缓,轻松混淆,扩散混淆和未分化。  相似文献   
33.
移情对亲社会行为决策的两种功能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移情对亲社会行为决策具有动机功能和信息功能。霍夫曼认为,移情忧伤不仅能够作为亲社会道德动机促进亲社会行为的产生,而且能够激活观察者的道德原则,进而引发亲社会行为。巴特森强调移情不仅能够增强解除他人困境的动机,而且带有重视他人福利和想使他人困境得到解除的程度的信息。移情的动机功能依赖于诱发移情的情境,而信息功能具有稳定的倾向性,比动机功能更持久,两种功能共同作用使移情在亲社会行为决策中具有更强的适应性。移情功能理论对道德教育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4.
儿童亲社会行为及其干预研究述评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传统亲社会行为研究忽略了亲社会行为社交性的特点和具体群体及其互动过程中所认可的亲社会行为研究,研究范围多限于对几种特定行为类型发展性的探讨;静态观察和假设情境的研究方法影响了研究效度;对认知训练的干预手段研究不足。进一步的研究应重视青少年群体及其交往过程中所强调的亲社会行为类型,采用更具生态性和群体互动性的方法进行研究,从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入手,探索有效的亲社会行为认知训练的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35.
余俊宣  寇彧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6):1061-1069
自私的传递效应指遭遇他人自私对待的个体也自私地对待无辜他人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 示范性规范、心理权利起着中介作用, 个体的公正敏感性、道德认同, 以及情境中的道德凸显和匿名性起着调节作用。已有研究多关注个体如何惩罚与报复直接伤害自己的自私者, 较少关注自私行为的受害者如何对待无辜的第三方。未来研究可关注他人自私如何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 如普遍信任和道德判断, 进而影响其对待无辜者的态度与行为, 并且澄清情绪及共情在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6.
苑明亮  张梦圆  寇彧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10):1655-1662
亲社会名声是行动者获得的亲社会特质声誉, 它有益于行动者的社会适应。行动者首先通过亲社会行为建立亲社会名声, 亲社会名声又通过间接互惠和同伴选择过程对行动者产生外在激励作用, 通过自我概念对行动者产生内在激励作用, 进而促进其亲社会行为。行动者的贫富水平、亲社会行为的公开性、自我获益和宣传方式影响其亲社会名声的获得。未来研究应关注亲社会行为与亲社会名声之间的相互促进过程, 探索行动者亲社会行为的代价与获益如何交互影响其亲社会名声; 行动者的社会阶层如何通过对人们预期的影响而调节行动者的亲社会名声; 亲社会名声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内在机制与边界条件。  相似文献   
37.
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量表的修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青少年群体为样本,对Carlo编制的亲社会倾向量表(PTM)进行修订。根据我国文化背景和青少年发展的具体状况建立了理论构想,并进行了四次测查,根据第一次测量结果在依从维度上增加了三个项目,增加了反向问题,对所有项目的表述做了必要的修改。又根据随后的测查结果删除了利他维度上的两个项目,修订后的PTM六个分量表——公开的、匿名的、利他的、依从的、情绪性的、紧急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708、0.778、0.755、0.738、0.726、0.561,各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分别为0.494、0.758、0.801、0.800、0.789、0.803。量表的修订结果与Carlo在美国的修订结果较为接近,具有良好的心理学测量指标。  相似文献   
38.
马艳  寇彧 《心理科学》2007,30(2):447-449,473
用假设情境问卷测量亲社会、一般、攻击性三组儿童在两类假设情境中的社会信息加工(SIP)特点,用累加法形成“SIP合成分数”作为儿童在假设情境中社会信息加工特点的综合指标,用2×3两因素方差分析研究分组和情境对儿童SIP的影响。研究表明“SIP合成分数”作为假设情境中一组SIP变量的综合指标具有良好的鉴别力和适用性,分组和情境对儿童SIP适应性的影响具有交互性。  相似文献   
39.
本研究考察了老年人的元刻板印象及其对老年人社会互动的影响。预研究以35名老年人为被试,通过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获得老年人积极与消极元刻板印象形容词。正式研究以140名老年人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首先确定老年人元刻板印象的内容与结构;然后分析发现,当老年人作为社会互动的接受方时:(1)积极元刻板印象正向预测其接受外群体帮助的意愿(包括自主定向帮助和依赖定向帮助),并且接受帮助可引发积极受助体验;(2)消极元刻板印象只正向预测老年人接受外群体自主定向帮助的意愿,且持消极元刻板印象的老年人受助体验消极。当老年人作为社会互动的发出方时;(3)积极元刻板印象正向预测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频率和他们对外群体的施助意愿;(4)消极元刻板印象对施助意愿和社会参与的预测作用均不显著。综上,老年人的积极元刻板印象能促进他们的社会互动,并使他们获得良好的互动体验。  相似文献   
40.
采用个人公正世界信念量表、自编的助人假设情境,先后以198名、415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两项研究考察了责任归因和帮助代价在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影响个体助人意愿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及个体对受困者遭遇的外归因,均可以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助人意愿,但个人公正世界信念与责任归因之间无显著相关。控制性别、年级和社会称许性的影响后,个体对受困者遭遇的外归因及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分别可以解释5.7%和6%的变异;(2)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对助人意愿的作用受到帮助代价与责任归因的调节,只有在低代价、外归因的条件下,个人公正世界信念越强,助人意愿才越高。这些结果对亲社会行为的促进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