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同伴冲突解决的干预训练对小学儿童合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通过对小学儿童进行为期六周的冲突解决六步法干预训练,探讨培养合作的有效手段和途径.结果表明,实验班被试与控制班被试相比,他们在假想情境中的冲突解决策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问卷调查和对教师的访谈显示,实验班被试能将解决冲突的高水平策略迁移到现实生活中.事实证明,同伴冲突解决六步法能提高小学儿童解决假想情境和实际生活中同伴冲突的策略水平;“六步法”的干预训练是培养儿童合作的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22.
儿童青少年认同的亲社会行为具有利他性、社交性、群体制约性等特点;其亲社会行为概念表征更接近于原型表征方式,特质型亲社会行为处于亲社会行为概念的中心位置;儿童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决策受其社会信息加工特点影响,不同类型的儿童和不同种类的情境对SIP过程产生交互影响;通过提高儿童青少年解决同伴冲突的技能和情绪胜任力等方面的团体干预活动,能有效促进儿童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3.
基于将情绪、认知和行为发展相整合的理念,试图通过团体干预活动,提高小学生的情绪胜任力。结果表明,6个系列干预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情绪词汇量、情绪识别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团体内同伴提名和教师访谈显示,干预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心境、自我控制能力和亲社会社交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减少攻击、同伴拒绝等适应不良行为。  相似文献   
24.
李琬予  寇彧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7):1069-1075
个体的孝道信念是在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在养育子女阶段, 父母依据其家庭模式的要求塑造子女的自主意愿, 子女的自主意愿又进而影响了其孝道信念; 在父母年老阶段, 个体所在文化的代际互惠模式塑造了亲子的孝道期待和信念; 亲子关系的变化, 调整着亲子间孝道观的内容及影响方式。未来研究应关注家庭模式重构对亲子孝道观的影响, 进一步探索中国家庭模式及代际互惠模式下的亲子孝道观特点, 并建立有效的干预方案, 以提高子女的孝道信念。  相似文献   
25.
儿童社会适应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及其特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亲社会儿童具有独特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友善的归因倾向,关系性目标定向,对亲社会行为反应做积极评价等。应用SIP范式对儿童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不仅有助于研究者更清楚地揭示社会认知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理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机制,而且还对儿童的行为矫正和训练具有积极意义。但是,SIP模型应用于亲社会行为研究时在理论模型及方法工具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26.
傅鑫媛  陆智远  寇彧 《心理学报》2015,47(8):1058-1066
道德伪善既有印象管理或欺人的一面, 也有自欺的一面。道德伪善的影响因素众多, 而人际层面的影响因素则少有研究。本研究采用实验的方法, 以大学生为被试, 设置捐款情境, 探讨单个陌生他人在场及其真善/伪善行为能否抑制个体的道德伪善。结果表明:陌生他人单纯在场或做出伪善行为都不能抑制捐款情境中个体的道德伪善, 而在场陌生他人的真善行为可以有效抑制捐款情境中个体的道德伪善。  相似文献   
27.
依据青少年对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及其重视同伴关系的特点,从同伴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冲突解决三方面入手,结合社会技能的行为训练和认知训练,设置改善同伴关系的课程,对石家庄市某中学120名初中生开展10周(每周45分钟)的团体干预活动.结果发现,干预课程显著改善了初中生的同伴关系,并有效促进了他们的亲社会行为,特别是利他性、遵规与公益性和关系性亲社会行为.干预研究为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8.
群际帮助指施助者作为某个群体成员对另一群体成员的帮助, 分为自主定向和依赖定向的帮助两类。自主定向的群际帮助被施助者求同需要所驱动, 提供给受助者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会缩小受助者与施助者之间的差异; 而依赖定向的群际帮助被施助者差别化需要所驱动, 直接提供给受助者满足需求的物质, 会维持甚至扩大受助者与施助者之间的差异并使前者长期依赖后者。  相似文献   
29.
原型理论视野中的亲社会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社会行为是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学界对于什么是亲社会行为、如何对亲社会行为实施测评等一系列问题依然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该文从概念原型理论视角出发,分析了将原型理论纳入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研究的可行性,利用原型理论探讨了青少年对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问题,并提出根据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的概念结构,建构亲社会行为测评体系。  相似文献   
30.
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质,社会价值取向指个体对于自己和他人结果分配的特定偏好。西方社会价值取向的研究经历了从双维模型到整合模型的发展。这些研究证实了实验室情境以及现实情境下社会价值取向对个体的行为决策和社会认知的影响。人际取向命题的提出是该领域的最新理论进展,情境因素和平等取向在未来研究中将得到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