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9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1篇
  1965年   16篇
  1964年   8篇
  1963年   11篇
  1962年   5篇
  1958年   11篇
  1957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社会与文化创新"是一个被研究人员用得越来越多的词组,因为这是欧洲研究基础设施战略论坛为其负责主要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研究基础设施的工作组选的名称。创新是指通过给市场带来新理念来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经济增长依靠基础设施,后者通过,比如克服数字鸿沟来提供服务和知识获取。当前的移民和难民危机充分表明,当务之急是制定出有利于新公民的社会和文化创新政策——这些政策要让他们感到以完全的尊严受到欢迎。  相似文献   
102.
清晨甘露     
司布真  李肇琳 《天风》1994,(1):11-12
司布真(1834—1892),老一辈弟兄姊妹可能熟悉这一个名字。他是19世纪英国著名布道家和奋兴家。神用着他在那个时代复兴了成千上万的人,而藉着他所留下来的大量文字,又给后世人们以很多帮助和造就。《清晨甘露》是司布真的一本灵修名著,他写作本书的用意是提醒人们注重清晨的灵修。他在原书的序中说:“热心爱主的人很重视早晨的灵修,他们有一条规则:没有见神的面,决不见人的面。百花的芬芳是大地献给造物主的香气。  相似文献   
103.
拉比尔·萨尼 第一讲赞美安拉,他把拜功作为其男女穆民众仆必遵的天命,并使之成为正教之柱,善功之本。  相似文献   
104.
朱马达·乌拉 第一讲赞美安拉——独一万能的主,伟大而强有力的主,尊贵至赦的主,全知一切内心活动和隐秘的主。他知道每个女性的怀孕和子宫的收缩与膨胀。一切事物在他那里均有定量。他以其大能创造众生,以其智慧治理万事。  相似文献   
105.
在我以往的日子里,我的心像石头一样。我全部的精力只是在宗教的事業上。我只是一个虔誠的穆斯林,其他什么事情从也不會过問。今天我却認識到这是一个莫大的缺点。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有平等地位,人民生活的好,宗教的事業才能办得好。这种認識的轉变只能是在毛澤东的时代,因为只有党和毛主席的領导,我們的祖国才强大,民族才有平等地位,人民生活才好。我要感謝党,感謝领袖毛主席。十二月二十二日,这天傅来了使人异常兴奋的消息:毛主席在等待着我們。这时我感到犹如置身于盛开的百花之中,我的心花也随之怒放了。  相似文献   
106.
智灯千万亿     
一九九三年《佛教文化》第四期上,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赵朴老的一首诗。其中有“尚有平生志,还思老级图。智灯千万亿,一一耀明珠。”之句。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弘扬佛教文化的期望。这种期望绝不仅只停留在愿望中,他一直是付诸实施,尽力而为的!这一点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教文化》的同道都深有体会。他是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及《佛教文化})杂志社的创办人,名誉所长、名誉社长。对于研究所,杂志社的一切他都十分关注。《佛教文化)}创刊以来,常收到读者来信,提出有关“什么是佛教文化?”的探讨。关于这一概念,我无意在此多说…  相似文献   
107.
在本文中,城市与城市空间应被理解为认同和权力得到讨价还价的一种政治平台,被理解为人们将认同和权力投射于其上的屏幕。在这种语境下,作者反思了喀山的鞑靼青年所采用的"自下而上的"认同管理策略,反思了他们试图构建一种"鞑靼青年文化"的企图。这些认同策略的取向主要是反对"俄罗斯他者"、没落的消费主义西方以及一种愚昧的鞑靼乡村文化,这些策略的主要关切在于"收回"喀山,使喀山"鞑靼化"。这些策略包括在说俄语人群占主导的公共空间中使用鞑靼语、在音乐和时尚中引入鞑靼民俗元素,以及求助于一种与针对伊斯兰和革命前鞑靼知识分子的开化进路相关的(失落的)鞑靼城市文化。鞑靼青年圈因而将民族性作为从语言、宗教、历史和文化上对城市空间(再)挪用的一种资源,反过来,这种民族性又被理解为在一种专门的历史和"全球地方化"语境中的一种象征性政治行为。因此,本文引入了一些反映城市生活中的关系、规范和价值的替代性概念,为一种针对世界主义的批判进路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8.
中国塔吉克族是我国穆斯林民族中最早皈依伊斯兰教的民族之一,因为伊斯兰教是先从中亚地区经帕米尔高原传入新疆南部的。时间大约在10世纪末。根据民间传说和调查,与塔吉克族的思想家、诗人和伊斯玛仪派哲学家纳  相似文献   
109.
费格尔(Herbert Feigl)是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后迁居美国,1940年起任明尼苏答大学哲学教授。此文是1954年他在科学的哲学国际大会上的一篇演说的修正和扩大稿。载《明尼苏答科学的哲学研究》第一卷(明尼苏答大学出版社,1956)。他首先简单地介绍了一下逻辑经验主义的历史,以及它在当前的三大趋向。然后着重讨论了科学的哲学运动中三个主要争论:第一个争论是关于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别是否必要的问题,作者认为是必要的,因为这是区别形式科学和事实科学的基础;第二个争论是关于经验主义的意义标准问题;第三个争论是关于科学是否需要形而上学前提的问题。讨论是极其烦琐的,但从讨论中也反映出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些重要观点,如经验的证实,否认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等等。最后作者指出了当前逻辑经验主义的一些特点:更加逻辑的、更加肯定的、更加经验的。  相似文献   
110.
八、中国域外道教 道教是与中国乡村和皇家制度有密切关系的本土宗教。道教活动对于非中国的文化从未表现出传教的态度,也许只有它们分担全中国的职责去“化胡”时除外。道教从没有正式外传,其它国家出现道教在多数情况下是与移居国外的中国人团体联系在一起的。然而,道教以某些形式不仅传播到中亚,而且传播到所有邻近中国的地区:中亚,越南,柬埔寨,朝鲜和日本。正如亚洲研究的诸多领域一样,道教研究具有区域性,过于专业化,结果对于中国域外文化中的道教,西方鲜有研究。 上面(四1)提到过,七世纪时《道德经》曾被译为梵语。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