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8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87篇
  4416篇
  2020年   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232篇
  2011年   244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208篇
  2007年   201篇
  2006年   174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134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80篇
  1992年   86篇
  1991年   95篇
  1990年   87篇
  1989年   93篇
  1988年   102篇
  1987年   116篇
  1986年   84篇
  1985年   108篇
  1984年   102篇
  1983年   132篇
  1982年   85篇
  1981年   79篇
  1980年   73篇
  1979年   76篇
  1978年   62篇
  1966年   48篇
  1965年   131篇
  1964年   104篇
  1963年   126篇
  1962年   54篇
  1958年   62篇
  1957年   59篇
  1956年   3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61.
这是一篇用“唯控制论”谈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荒谬的文章。作者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差别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这个整体系统的调节器,即资产阶级国家政权,既发展着调节社会生活的职能,也发展着控制被剥削阶级的职能,困而被剥削阶级这个局部系统的利益不能得到实现;反之,社会主义社会这个整体系统的调节器,即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则对各个局部系统、即生产单位与个人没有这样的控制,而是按照整个社会的需要,考虑到它们的利益,调节着它们的活动,困而它们的利益得到了实现。作者还用博弈论的观点解释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作者说: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企业的利益不一致,因而各个企业不可能按统一的计划进行活动,这是一种“非协作博弈”;反之,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生产单位的利益则是一致的,因而各个生产单位有可能按统一的计划进行活动,这是一种“协作博弈”。作者用“唯控制论”的观点讨论了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经济计划与经济杠杆、经济规律与物质利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自发性与自觉性的关系问题。作者鼓吹:给各个生产单位、各个个人以“相对独立性”,以“物质刺激”调节它们的活动,说什么“这会给社会带来更高的赢利,给个人带来更高的工资”。这完全是从“唯控制论”喇叭里吹出来的资本主义复辟论调! 为了便于理解本文,译者试加了若干控制论术语注释,很不精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2.
作者从戴亚尔的《人的现象》一书分析和评选他的基本哲学思想。本支第一部分概述他的“进化论”思想,第二部分把戴亚尔的一些主要观点与一些哲学流派相比较。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断定,戴亚尔虽然大量研究自然科学,但从其关心人的生活来看,无宁说他是个哲学家。戴亚尔的观点是:“进化是经过人来实现的,……人的命运只能是精神”。戴亚尔的“进化论”是有目的的进化论,是直线生成论。他认为:人类的出现,说明进化到了顶点。人的进化是“由先行的运动所准备的”,但是“人类化的过程一直不断地继续下去”,最后“朝向社会化和全球化发展”,“这样,距离消失了,人种的障碍消灭了,地球统一起来了”。这最后的境界,“就是‘超意识’和‘超个人’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个人意识通过爱而融会贯通了”。换言之,据戴亚尔看来,紧接着人的现象,就是基督教的现象,因为唯有基督教,才能“把全人类聚集在同一的爱的周围”。第二部分包括:(1)唯物主义反对戴亚尔,但现代修正主义者对他表示好感,认为戴亚尔在物质、历史等概念上,与马克思、恩格斯“有相似之处”。但是作者根本反对这种看法。(2)他与柏格森比较,表面相似,实质不同。戴亚尔认为事物进化的前后有“连带关系”,柏格森则强调“纯粹的变”。(3)戴亚尔不懂得黑格尔辩证法中否定的万能,但“他们两人都认为,人类是向一个极点迈进,这个极点将把一切意识集合在一起而不破坏它们”。(4)戴亚尔研究现象,托马斯主义研究本体。虽然戴亚尔在最后给基督教留有余地,不过由于他缺乏对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差别的分析,所以作者结论说,戴亚尔是神秘主义者。  相似文献   
963.
这篇文章说,我们正经历着造就社会主义新人的过程,这是一个崇高的、人道主义的、伟大的事业。人生的前景和意义问题越来越成了我们时代思想大辩论的中心问题。在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里,造就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时代的人的任务越来越具有更大的意义。在我们时代里,各国人民正在积极地为一种新的生活,一种没有战争和社会压迫的生活而斗争。人生的意义问题是人在自己所参与的社会生活中的态度问题,是人在我们时代的生产过程中和伟大的运动和斗争中的行为动机问题。对于人生意义问题的回答只有一个正确的出发点,即真正进行着的、不依赖于社会意识的、按照客观规律运动着的人的生活过程。而人的真正的、客观的生活过程,最根本的是生产的社会劳动。因此,社会主义新人首先是在社会主义劳动中发展的。生活的真正内容,人生的意义,就是前进着的创造性的劳动。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生活才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真正幸福的生活。而人做自然界、社会生活以及他自己的主人,也就是做完全自由的人,这就是社会主义时代人的理想。最后,文章对资产阶级喜欢谈论的今天人类主要遭受的“思想空虚”和在我们今天的时代里威胁人类的危险、危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同时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给了人们新的生活理想,给了人们一个有科学根据的人的图景。今天各国人民正以惊人的速度转向关于人的生活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造就社会主义的新人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但是,这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因此从事这一工作就需要极大的耐心,并有必要进行妥协和让步。  相似文献   
964.
《德国哲学杂志》1963年第9期上发表了W·埃希霍恩第一、W·埃希霍恩第二、E.汉恩和R.蒂尔的一篇《论社会主义劳动的矛盾和动力》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十分宝贵的想法。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作者力图通过对社会主义中社会发展辩证法的重要问题的研究来得出,社会动力在一个以非对抗性矛盾为基础的社会中可以起什么样的作用,从而以此来对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矛盾学  相似文献   
965.
国立莫斯科大学哲学系于1964年10月24—25日举行了一次“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学术会议,这次会议的迫切任务是批评现代哲学上非理性主义的一个最有影响的流派。会议以莫斯科大学副校长Н.И.莫霍夫教授的简短的开幕词开始。他指出,在对立的社会制度和平共处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   
966.
1965年1月在莫斯科举行了苏联科学院哲学和法学学部全体会议,会上总结了学部各科学机构、各加盟共和国科学院相应的研究所以及相应的高等学校的研究活动,分析了哲学和法学的重要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学部主任П.Н.费多谢耶夫院士在其开幕词中提醒学部委员注意,必须准确地和客观地估计各研究机构的工作中的成就和缺点。  相似文献   
967.
关于哲学的对象问题,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对象问题,虽然在原则上已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解决了,但有时还引起严肃的争论。这没有什么不正常和值得诧异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他们本人也都预见到,他们的革命科学是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象问题在原则上的解决,如同任何真理一样,是不断发展与丰富的。但这并不失去其作为主导的、基本的提法的意义,我们争论的,不是哲学是否把最  相似文献   
968.
本文以头条位置刊载在苏联《哲学问题》杂志1965年第7期上。文章共分三部分:一、个人所有制在经济关系中的地位;二、个人所有制的结构;三、个人所有制发展的趋势。作者妄图从理论上为苏共不断遭到失败的经济政策、特别是农业政策作辩护;竭力从马克思和列宁那里为个人所有制的存在寻找根据,说什么列宁“屡次强调个人所有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意义”;企图用所谓社会全体成员有同等权力享用社会消费基金的美妙幻想来欺骗和安慰那些生活水平极低的劳动者,从而模糊新资产阶级分子与广大劳动人民之间的阶级差别;大力鼓吹“物质利益原则”的作用,说它是“顺利解决农业方面的什务的极为重要的刺激物”,批评“不久前曾无根据地对工人和职员的个人副业加以限制”的作法,并得出荒谬的结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所有制始终是满足劳动人民需要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969.
在1955年的布鲁塞尔会议和1959年的维尼斯会议上,哲学界就已经表现出分成两人集团,在最近的墨西哥会义上确定了这种划分。战争把大不列颠从大陆分开了。这种起初是局部的断层延伸到全世界,在墨西哥会议的时候,已经是盎格鲁-萨克逊站在一方,而欧洲及拉丁美洲站在另一方。在墨西哥会议上,最突出的是大批说西  相似文献   
970.
这是一篇彻头彻尾的反共主义文章。作者用反动资产阶级哲学家惯用的手法,任意曲解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进行无耻的诽谤和攻击。作者根本否认予盾、对立的客观存在,认为黑与白、冷与热、软与硬等等只是“理智抽象活动的结果,其中没有哪一种能叫做对立面”。他诽谤说: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把来自主观经验而非来自自然界的范畴加以实体化了”,“陷落到把词当作实体这种古老谬误里去了”,于是这不仅“倒退到中世纪的唯实论”,而且“倒退到柏拉图主义上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