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心理学研究中的可重复性问题:从危机到契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重复性问题是当前科学界面临的共同问题。最近,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可重复性问题也受到广泛关注,引起了研究者的积极讨论与探索。通过对2008年发表的100项研究结果进行大规模重复实验,研究者发现,心理学研究的成功重复率约为39%,但该研究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争议,不同的研究者对其结果的解读不尽相同。针对可重复性问题,研究者通过数据模拟、元分析以及调查等多种方法来分析和探索其原因,这些研究表明,可重复性问题本质上可能是发表的研究假阳性过高,可疑研究操作是假阳性过高的直接原因,而出版偏见和过度依赖虚无假设检验则是更加深层的原因。面对可重复性问题,研究者从统计方法和研究实践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法与实践正在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新标准。然而,要解决可重复性问题,还需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多方参与,尤其是在政策上鼓励公开、透明和开放的研究取向,避免出版偏见。心理学研究者为解决可重复性问题做出的努力,不仅会加强心理学研究的可靠性,也为其他学科解决可重复问题提供了借鉴,推动科学界可重复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52.
从前,有一个孤儿,生活无依无靠,既没田地可以耕种,也没有钱用来经商,他十分迷惘和彷徨,整天过着流浪与乞讨的日子,没有人能看得起他。有一天,他感觉再也不能这样生活下去了,便去拜访一位高僧,向他求教。%高僧把他带到一处杂草丛生的乱石旁,指着一块石头说:“明天早晨,你把它拿到集市去卖。但要记住,无论多少人出多少钱要买这块石头,你都不要卖。”%孤儿满腹狐疑,心想这块石头虽然不错,但怎么会有人肯花钱买呢?但是,他还是抱着石头来到集市,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蹲下来叫卖。%可是,那毕竟是一块石头呀,根本没有人把它放在眼里。第一天过去了,第…  相似文献   
53.
"欲"是否应当得到满足,满足至何种程度,这是人们一直讨论的问题.<老子>提出"无欲"的思想,并且认为"无欲"是人应当追求的终极目标,要达到"无欲",则需要采用"应"的方式.  相似文献   
54.
本文是据斯里兰卡比亚达西长老的一次讲演稿整理而成,他1981年应邀在“V.F.Gunaratna系列讲座”上作首席发言,对佛教轮回的特质以及教理依据作了比较清晰的阐述,并辅以大量事实,其中不少来自不信仰佛教的地区和家庭。开头一段是叙述这次讲演缘起的,与主题关系不大,所以在此不译。译文对个别重复之处有节略。有没有前生?有没有来世?这些问题都应该认真而公正地对待。如此具有哲学意义的问题,每个有头脑的人都应当客观地、不受个人信仰左右地加以思考。他不应当很功利地轻率否认或者断然接受,先核查事实再做出结论是必要的。我们亲眼见到的许多超常心理现象,科学家们无法解释。然而,他们并未因无法解释就轻率批驳这些现象,而在人们内部的身心交感中,有一些未曾探寻的奇迹,多年来已日益引起科学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55.
凌海成 《法音》2004,(10):22-27
赶着吃了几日红景天,便动身前往西藏。一踏上贡嘎机场地面,就有了头重脚轻之感。同行9人中,除2人来过西藏外,其余都是头一回,不免自己吓唬自己。中国佛协要在西藏召开藏传佛教工作会议,要从西藏、甘肃、四川、内蒙、云南、新疆、北京来30几位活佛、喇嘛,这是中国佛协五十年历史  相似文献   
56.
在本中,我首先阐述和解释理解中国语言的基本语义特征和中国哲学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如下:1.关于开放性句法和语法的原则;2.关于历史参照(历史性)和生活世界的原则;3.关于整体性与终极起源的原则;4.关于历史创造性的原则;5.关于内在  相似文献   
57.
妙华 《法音》2002,(8):30-33
佛法的认识论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人生宇宙的规律,其中对于“苦谛”的体认,可以说是佛法认识论的基石。对于人生是“苦”的分析和对于“苦”的原因的解释,在佛法修行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是学修佛法、出离解脱的基本理论依据。随着现代佛教文化思潮和修行方式的多元化,尤其是禅学和禅修方法的广泛传播,“快乐”、“轻松”、“自在”、“解脱”等概念出现的频率不断增高,容易使人产生误解,甚至于浊世“乐不思蜀”。因此我感到对佛法“苦圣谛”有重新确认的必要。苦具有逼迫性,是众生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可以从身心两个方面来考…  相似文献   
58.
妙定 《法音》2002,(6):27-29
一个出家人,一生之中可能会遇到不少真诚教导你、培育你的高僧大德,但给你剃度的师父只有一位,这位剃度师是你从世间到出世间所乘的第一艘渡船,是大船?是小船?只有被渡的人看得最清楚,也最明了。我的剃度恩师是一艘平平常常的船,既没有渡许多众生,也没有运载许多货物;既没有飘洋过海的本领,也没有独闯江湖的神通。不过,云遮雾障,不能使她迷向;潮涨潮落,不能使她惶惑;飙风海啸,不能使她沉沦。她就是这样一艘渡人之舟。可是,她竟在佛日腾辉的时候,轻松自在地独行彼岸,一去十年了。我是1986年6月出家跟性尊尼师学习佛…  相似文献   
59.
宏度  妙航 《法音》2002,(11):39-40
本刊讯应中国佛教协会邀请,台湾法鼓山圣严法师率“大陆佛教古迹巡礼团”一行500人,于10月3日至16日对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福建等地的26所寺院进行了参访。法鼓山是台湾著名佛教道场,其海内外信众有一百多万人。创办人圣严法师,江苏南通人,曾获日本立正大学文学博士学位,著有《正信的佛教》、《学佛群疑》、《印度佛教史》、《戒律学纲要》等百余种著作,在海内外佛教界有广泛影响。此次巡礼团成员除来自台湾地区外,还有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侨胞。中国佛教协会对该团的来访…  相似文献   
60.
残佛     
提起北京的潘家园,如果不爱古董这一行的话,就是老北京人可能也不知道。一般来京的游客也就更不必说了,就是有一两个偶入其中,也是个交学费的主儿。 我因为背时,冬天又不忙,不情愿浪费了好时光,偶然和人结伴去了潘家园,前后也交了几百元学费,但是,所学到的东西可是几百元也买不来的。拿北京人的话说,那可真叫开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