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采用三种不同去偏差方法,对不同年龄儿童的预见性偏差及削弱进行探讨。实验结果发现,二年级和三年级出现了预见性偏差,五年级没有出现预见性偏差;对于二年级儿童,只有基于理论的去偏差方法才能削弱预见性偏差。而三年级儿童,三种方法都能削弱预见性偏差。结果说明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元认知理论可以有效提高他们元认知监测水平。  相似文献   
122.
"禁忌"起源于人类早期原始社会,是世界各地区、各民族都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在原始社会的自发宗教中,禁忌几乎与传统习俗融为一体.在历来的人为宗教里,禁忌则常常通过教义的规定,成为规范戒律的重要组成部分.就道教禁忌来看,由于道教是产生于中国国度,因而其禁忌也就具有十分鲜明的中国特色.正如道教的形成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一样,道教禁忌也有这样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23.
宋元明时期,道教对佛教、儒学的吸收已进入全面融会贯通的阶段,“三教一家”、“万善归一”的论调比比皆是,且出现了以倡“三教合一”为宗旨的新道派,表明道教的“三教合一”思想已经发展成型。  相似文献   
124.
筷子是中国人最常用的餐具之一,但是工效学方面的评估并不多。文章通过两个实验对日常使用的筷子进行工效学分析。实验一考察握筷姿势与握筷位置的关系,发现钳子手较剪刀手握筷位置更靠后。实验二通过问卷、绩效以及运动学数据对筷子使用过程进行了分析,发现不同握筷姿势各有优劣,并且对用筷过程中肩、肘和腕等关节进行运动学和舒适性分析,由此建立手臂关节运动的模型。  相似文献   
125.
道教科仪与中国古老宗教仪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任何一种宗教,都有自己的仪式及表现形态,道教亦不例外。一般说来,道教典礼仪式都统称之为“科仪”。所谓“科”,可解释为“动作”之意。《说文》:“科”它含有程、条、本、品等义;而“程”例又一有法则之义。荀子云:“程者,物之准也”。仪,意为典章制度的礼节程式、法式、礼式,正如常言所说“行礼如仪”。道门中的法事因其目的、宗旨的差别而具有不同之形式,按照一定法事准则做道场称之为“依科阐事”。从语义学上看,俗语“照本宣科”与此有同一渊源。道教科仪是自成系统的。完全是可以撇开种种外围的观照而对道教科仪本…  相似文献   
126.
本文指出了明清之际道教的“三教合一”思想的特点有四。其一,是对以前道教“三教合一”思想的全面总结和完善;其二,是用道教、儒学、佛教的主要经典相互参证来论证的;其三,是通过分析儒、释、道三教的同与异、长与短处,强调三教一源、本同枝异、体同用不同,以邪、正为标准分辨三教来开展的;其四,用儒家性理学,佛教明心见性的参究法门来阐述道教修性了命的内丹学,以论证“三教合一”。并指出,该特点的形成,既是儒释道长期斗争和相互吸取的结果,也是自南北朝以来,经隋唐宋元诸多道士及道教学者努力的结果,并受到儒、释二家三教合一思想的推动。  相似文献   
127.
1987年12月25日,波兰电视台播映了题为《波兰的马可·波罗》的专题电视片(见1987年2月27日《人民日报》),向观众介绍了17世纪中叶在中国活动的波兰籍耶稣会士米海尔·博埃姆(MichealBogm,中文名卜弥格)的事迹。荧屏上那绚  相似文献   
128.
佐斌  刘晨  温芳芳  谭潇  谢志杰 《心理学报》2021,53(4):387-399
名字在个体印象评价和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结合刻板印象内容模型, 从刻板印象维护视角出发, 通过3个研究考察了性别化名字的热情能力感知, 基于此探究性别化名字对不同性别个体的印象评价及人际交往的影响。结果发现:(1)人们对男性化名字的能力评价高于女性化名字, 对女性化名字的热情评价高于男性化名字; (2)性别化名字影响男性的能力评价和女性的热情评价; (3)性别化名字影响人们对女性的交友偏好, 热情评价在其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性别化名字影响人们和男性的共事偏好, 能力评价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性别化名字影响印象评价的模式, 并为理解人际交往中名字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9.
同龄效应指个体对自己年龄段面孔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其他年龄面孔.实验采用3×3混合设计,考察不同年龄被试对面孔再认及学习程度判断中的同龄效应,探讨同龄效应的发展规律.结果显示,青年和老年人对同龄面孔的再认显著好于异龄面孔,儿童对同龄与异龄面孔的再认成绩差异不显著;各组被试对不同年龄的面孔学习程度判断准确性之间的差异没有区别.这表明:青年和老年人在面孔再认中出现了同龄效应,儿童没有表现出同龄效应;个体学习程度判断中不存在同龄效应,且这种特点与年龄无关.  相似文献   
130.
部分线索效应指让学习者学习一系列材料, 在随后的测试阶段, 给学习者提供先前所学材料的一部分作为提取线索, 让其回忆剩余的材料, 回忆成绩反而比没有提取线索时回忆成绩差的现象。通过3个实验, 以图片为实验材料, 考察了图片部分线索效应学习时间分配的发展特点。实验1考察了图片部分线索效应的边界条件, 结果发现:图片学习中, 以物体名称为线索时, 不存在部分线索效应; 而以图片为线索时, 存在部分线索效应。结果表明:跨域线索是图片部分线索效应的边界条件。实验2利用图片作线索, 考察了图片部分线索效应的发展特点, 结果发现:图片学习中, 不同年龄被试均存在部分线索效应。结果表明:年龄不是图片部分线索效应的边界条件。实验3考察不同年龄被试对部分线索消极作用的记忆监控的发展变化趋势, 结果发现:小学二年级儿童即使经过多次学习, 也不能意识到部分线索的消极作用; 小学五年级儿童经过二次学习后, 方可意识到这种消极作用, 并在部分线索条件下安排了更多的学习时间; 初二和高二年级学生经过一次学习, 即可意识到部分线索的消极作用, 他们均在部分线索条件下安排了更长的学习时间。结果表明:儿童的学习时间分配决策能力在小学二年级到小学五年级之间有一个质的提高; 与初二学生相比, 高二学生对部分线索带来的消极影响做了更多的时间补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