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任何一个社会对自己的教育体制,都难免有不满之感。甚至在较为顺遂的时期,也常有关于学校危机和教育落后于生活需要,以及人们对掌握知识的兴趣日渐淡漠的议论。尤其在我国,教育危机问题更是迫在眉睫。以前那种垄断性的,在意识形态和组织上受到严格控制的教育体制,开始崩溃,今后将怎样,还完全不清楚。是否会产生某些更适合饿罗斯的新的初等和高等教育模式?可以从西方的经验中吸收哪些东西用于我们的学校改革?高等院校应当传授哪些人文科学知识?社会如何培养有知识的人才,而大学在这方面能发挥什么作用?这就是参加教育的社会哲学问题“圆桌会议”的人所集中讨论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第八届国际美学会议上,有一个小组专门研究美感的对象问题。可以说,所有发言人都毫无例外地承认,只有在主客观密切的相互作用和不可分割的统一之中,才能够把握美感对象。会上宣读的报告的共同特点就是,它们的作者都没有把认识论问题和本体论问题彼此割裂开来,相反,他们都强调,美感对象的特征正是这两个方面的统一或同一。因此,美感对象就是“本体论认识”的一种特殊情况。会上宣读的报告所使用的术语,其涵义驳杂不纯,这就使上面所说的观点一致出了问  相似文献   
13.
处在世纪之交的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下面发表的斯焦平院士的文章是对他毕生研究的知识领域思考。作者试图依据哲学的发展过程,揭示其在文化史中的地位。作为近数十年“苏联时期”哲学的见证人,以及“苏联时期”早年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斯焦平指出了我国哲学研究的丰硕成果。与众不同的是:在评价马克思主义时,作者视其为西欧哲学思想的流派之一;他指出,就应当这样看待它,而不能把它看作是凌驾所有学说之上的学说。今天看来,这一点似乎是不言自明的;实则,要使这种情况在我国得到确认,尚有许多东西有待改变。每当谈及哲学,在人们的(特别是老一代人的)意识…  相似文献   
14.
社会公正思想凝聚了积极的、强有力的社会政策的许多基本原则。诸如旨在愈益充分和严格地实行按照劳动的质量和数量分配财富的原则,完善社会消费基金的分配;要求加强对劳动程度和消费程度的监督,坚决杜绝非劳动收入和消除假公济私的企图,要求消除国民经济各领域里工人的同等劳动在物质报酬上的不合理差别;要克服劳动报酬上的平均主义,等等。这些,包括了在分配关系领域确立社会公正的一切基本东西。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动荡的年代里,当政治涌上街头,当国家发生我们求之不得的不平静的变革时,这个体制解体了,不久前还在觊觎尽善尽美地位的政治设制和社会结构(“民主的最高形式”,“社会组织的最高形式”,“民族关系的最高形式”,“最先进的艺术”,“人类道德的最高形式”,这些字眼几乎昨天还在政治、哲学和社会学出版物中字迹未干)崩溃了,这时讨论任何  相似文献   
16.
自苏共中央1985年3月会议以来,党着手完成的任务,不论就其新颖性和复杂性讲,还是就其规模和重要性讲,都是空前的。改革是一个深刻的过程,它正在向前迈进,但前进之中却充满了矛盾,有时甚至步履艰难。妨碍改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之一就是:已经开始和正在进行的改革缺乏理论上的保证。 4月以后的一个时期,人们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探索,在这个过程中,许多思想的精华得到了阐述并被吸收到党和人民的生活中来,这些思想使社会的发展在精神上得到充实,在感  相似文献   
17.
性欲的本性     
我在一篇论述古代世界的博士论文中读到这样一段话:古代世界之所以灭亡,就因为男人对美少年的爱和女人对美女的爱,取代了两性之间的正常关系。假如读了斯维托尼的《十二位恺撒传记》,就不会对这个结论大惊小怪了。在我们的文化中,爱和性行为的许多形式,过去曾经被认为是不正常的和背离自然规范的;而今天看来,它们不仅是自然  相似文献   
18.
鲜为人知的布哈林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布哈林的最后一份手稿。确切些说,是他的最后一份哲学手稿。几个月之后就是终审判决,送交根据他起草的苏联宪法选出的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特赦呈文,射进后脑的子弹和秘密地埋葬…… 本刊这一期发表了摘自布哈林手稿《哲学彩屏》中的几个章节。手稿是他在鲁比扬卡的内部监狱里写成的。手稿最后一页的落款日期是:“1937年11月7—8日,于伟大胜利20周年的日日夜夜。”对布哈林本人来说,这些日子是不幸的。 关于在监狱里工作的情况,布哈林在1938年3月8日在法庭上的最后陈述中说:“我问心无愧地说,在坐牢的一年多时间里,我工作了,研究了,保持了清醒的头脑。”20年后,米高扬在与美国记者Ⅱ·费舍尔的谈话中声称,布哈林没有受过肉刑,他在狱中还在工作。但是谁也不相信布哈林本人的声明,因为精神和肉体的折磨是显而易见的;更不相信米高扬的说法,也不相信叶若夫就布哈林和李可夫案件在1937年联共(布)中央2月和3月全会上所做的副报告。  相似文献   
19.
哲学职业的社会意义以及哲学知识的真理性问题这个谜,能真正激起人们的普遍兴趣。这是怎么回事呢?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文人在搞精致的文字游戏,以便用伤脑筋的诡辩给社会解闷儿?是你争我斗的社会阶级的披着科学外衣的意识形态?抑或相反,是对社会各阶层有普遍价值的事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