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篇
  免费   0篇
  44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压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移风   《社会心理科学》2006,21(4):101-104
本研究采用自编压力问卷和SCL-90问卷对397名高职院校教师进行测验,发现高职院校男女教师在总体职业压力方面并无显著差异,中青年组教师压力最大,各项压力因子与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相关。根据调查结果,本文探讨了高职院校教师压力的原因与对策。  相似文献   
22.
独赏     
有一个小沙弥非常爱炫耀,有一天,法师送了一盆夜来香给他。第二天一早,小沙弥高兴地对法师说:“夜来香真是太奇妙了,它晚上开放,清香四溢……”  相似文献   
23.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柳河东集》里讲到这样一则故事:永州(今湖南零陵县一带)地方江河很多,当地的人经常和水打交道,大都擅长游泳。有一天,山洪瀑发,江水骤涨。有五六个人划着一只小木筏,横渡湘江。不料,刚行到江心时,木筏就被波浪打散了,大家只好跳进江里,游水过去。水流激湍,风急浪高,大家都奋力向前游着。但其中一人,虽然用尽全力也游不了几尺远。  相似文献   
24.
善与恶     
南山和尚有两名弟子。 一天,大弟子外出化缘,得了一担鲜桃。他挑着桃儿乐滋滋地往回赶:路过李家庄时,大弟子忽然内急,只好把一担桃子放在树荫下,自己找地方方便去了。  相似文献   
25.
闲话名利     
在尘世间生活的人们,经常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名利诱惑。由于名利能给人带来很多好处,于是便有很多人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名利,千方百计投机钻营,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名利又是把双刃剑,在给人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会给人带来灾难和痛苦。这正如古语所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  相似文献   
26.
高僧的孝行     
自古以来,在佛门中出现了许多奉行孝道的高僧大德。他们的孝亲事迹感人至深,成为后世奉行孝道的典范。在莲池大师的《缁门崇行录》中收录了许多古代高僧的孝亲之行。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孝行有《荷担听学》、《母必亲供》、《居丧不食》、《织蒲供母》、《诚感父骨》等。  相似文献   
27.
伊壁鸠鲁是原始的唯物主义者之一。据说他的父亲曾经是雅典一所小学校的校长,生活窘困,后来移民到萨默斯岛。伊壁鸠鲁就是在那里出生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42年末.抑或公元前341年初。传说他14岁那年在学校学习赫西俄德的宇宙起源学(Hesiod’s Cosmogony),  相似文献   
28.
    
吴新望 《天风》2002,(5):25-25
每个人从降生到世上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学习。学一切有益于生活的新知……由些可见,各种学习都是重要的,然而,作为基督徒,我们更要学习如何讨神的喜悦。做一个合乎神心意,天天背负十架跟从主,并把一生的年日交给主的人。瞧,两位姊妹在礼拜散去后仍不愿意离去,在教堂内的小桌子上,把今日礼拜心得认认真真地记录在笔记本上。学习与礼拜一样,不能流于形式,真切地领悟基督的真理并不断地追求真理,这是我们一辈子学不完的功课。  相似文献   
29.
    
这一场景在礼拜堂是很多的,当这位弟兄把自己的医学知识用在教会服务中时,他的内心充满喜乐和平安。实际上,圣经上讲得真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都造就人。  相似文献   
30.
古印度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因此产生许多不同的宗教哲学流派。佛陀出生于印度,在印度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弘法利生,必然与印度的其他宗教和哲学流派发生联系,与之对话交流。在巴利佛典的《长部》中有许多对此类交流的记载,本文将论述其中以"梵"为主题的内容,主要阐述《长部》中佛陀教义对"梵"的诠释。其次,论述《长部》中与"梵"有关的内容。最后,分析关于"梵"的相关内容。同时也能了解当时佛陀如何因应其他的宗教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