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正作为全真道第十代掌教,祁志诚不但在维护道教利益上百折不挠,以实际行动践行教义,尤为重要的是,他在《西云集》中引人入教,行传道之能;示人法门,践证道之义。诗歌不但是他陶冶性情的手段,更是弘大教门的工具。《西云集》不但记录了祁志诚传道布道的过程,而且对全真道修行法门有多处反映。  相似文献   
82.
电视胸腔镜是一种新兴技术,顺应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变革的要求,但在实际应用中有其局限性,尤其在肺癌治疗中尚存在较大的争议.分析该技术产生的背景、临床应用价值及发展前景,用一分为二和"扬弃"方法比较新旧技术的优与劣,并用实践论对新技术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83.
该文通过两个实验考察早期双语儿童第二语言的词汇概念组织。实验1运用跨语言重复启动的范式,结果发现了跨语言重复启动效应,说明早期双语儿童可以直接通达概念意义,但是二语词汇语义通达的强度要弱于一语词汇语义通达的强度。在实验1的基础上,实验2运用图片命名的范式,结果发现了命名的语言效应,进一步说明早期双语儿童二语词汇与概念表征的联系要弱于一语词汇与概念表征的联系。总的实验结果表明,早期双语儿童在记忆表征中建立了二语词汇与概念表征的直接联系,其第二语言的词汇概念组织在本质上是机能性的。  相似文献   
84.
中国文化与科技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与人文的矛盾中西皆有,不过各有各的具体情形。就早期历史发展言,西方的科学和人文原本是一家。早期希腊人以科学的态度来看人文的问题。希腊的哲学是科学的形态,其中包括了对人文问题的思想,也是科学性的。古代希腊人以科学理论的态度对待“自然”,也以科学理论的态度对待“人”。“哲学”是这种科学理论体系的高度概括。这是“哲学”的“古典”传统。西方哲学的古典传统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至黑格尔仍是如此:哲学以科学的形态对“自然”和“人”的各个领域,有一个理论性的思想体系,成为“知识”(科学)的“最高形态”。这个…  相似文献   
85.
心血管病内科的灰性与研究对策西安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院(710004)谭学瑞,叶复来一、引言1982年,华中理工大学教授邓聚龙创立了灰色系统理论,奠定了“灰学”的基本思想。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以灰关联空间为基础的分析体系,以灰色模型GM为主体...  相似文献   
86.
老子与柏拉图分别是中国古典美学史和西方美学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老子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其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史的起点.柏拉图生于公元前427年,他是古希腊成就最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对后来西方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老子的哲学体系以"道"为主,柏拉图的思想体系是"理念"为基础.本文将对两者的同异作一些简要的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87.
88.
作为全真道第十代掌教,祁志诚不但在维护道教利益上百折不挠,以实际行动践行教义,尤为重要的是,他在《西云集》中引人入教,行传道之能;示人法门,践证道之义。诗歌不但是他陶冶性情的手段,更是弘大教门的工具。《西云集》不但记录了祁志诚传道布道的过程,而且对全真道修行法门有多处反映。  相似文献   
89.
90.
试读《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在思考《大学》的哲学-形而上的意义。作者认为,《大学》的哲学精神在于 强调一个“止”字。“止”不是“停止”,而是“立定”的意思。“立定”世间万事万物万民各自的位置,是 《大学》“诚意、正心……平天下”的核心。据此,作者对“格物致知”等说法,提出不同于一般经验知识 论的看法,认为“格物致知”乃是排除(被动)“感觉”(物),而“认知”万物“自己”。于是,本文对《大学》 哲学精神的理解,重点在于从“自身”、“自己”、“本身”贯串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