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不着     
诗歌达到高妙的境界,可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歌里的“不着”,我的理解,是“意在言外,撇开皮相”的意思。我这里说的“不着”,指的是一种生活态度,意指“不沾不滞,与物推移”。  相似文献   
22.
虚室生白     
“虚室生白”这个词来自庄子。“虚室”指一间空空的房子,比喻富有余裕的内心。“白”喻指“智慧”。“虚室生白”,指的是内心的空间产生真正的智慧。  相似文献   
23.
和与同     
正《论语·子路》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杨伯峻先生的译文是:"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这个译文很好,引人深思。"和"不是"同"。"同",杨先生译为"随声附和",真好。"同"不是真心认同,觉得你讲  相似文献   
24.
    
电脑中正在播放古筝曲《梅花三弄》,因为是循环播放,音乐永远呈现出美丽的圆形,终而复始,循环不断,仿佛幸福本身一样没有休止符。庄子反对技术,认为有机械必有机心,有机心必会毁掉人本心的纯正。但任何事情都应该一分为二辩证地来对待。现代高科技也可以成为心灵的按摩器。譬如此刻我坐在电脑前,一边敲击键盘,一边欣赏着循环往复的美丽音乐,鼻尖仿佛嗅到了梅花的幽香,这是何等圆满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25.
有限与无限     
正我们总是用无限的眼光看自己的生活。我所谓无限的眼光,是我们很少能意识到我们会死。当我们意识不到死亡的时候,我们其实就是在用一种无限的眼光在看自己的生活。因为意识不到死亡,我们才会欲壑难填。我们在用无限的眼光看自己的生活的同时,又用有限的眼光看我们生存于其中的这个环境。所谓有限的眼光,就是我们感觉不到大自然的存在。对我们而言,生活于其中的这个环境无非就是  相似文献   
26.
无无名     
正道家的最高理想,应该是"被褐怀玉"。"道隐无名",说得很明白。用一个字来概括道家的思想,我觉得应是一个"安"字。"此心安处是吾乡",这里的"吾乡",不一定做"故乡"解。事实上,能"安",真的是可以"万物一府,死生同状"的。我们的痛苦,在于我们不安。不安,是因为名利放不下。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存一留名的念想,心,就安不下来。"道隐无名。"无名,是一种崇高的境界。但刻意追求"无  相似文献   
27.
人与我     
正细细想,先秦诸子的论述,其中都有个如何对待人与我的问题。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大约是说,我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也要帮助他人实现其人生目标。我不能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为借口,而损坏他人实现其人生目标。儒家的这个思想,在人与我的关系问题上,我觉得,是"先己后人"。与之相反的是墨家。我个人觉得,墨家是"先人后己"。孟子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  相似文献   
28.
午后无事,到护城河边走走。走累了,在外环道边的一把石头椅子上坐定,歇口气。风吹动河边的垂柳,柳枝轻拂地面,好不祥和。正看得发呆,突然头上被什么东西砸了一下,疼得钻心。定睛一看,一小截枯木掉落在脚前。四处搜寻,到处空荡荡,看不到人影,排除了有人恶作剧的可能,愠怒的心情立马平复了。很显然,这一小截枯木是风从树枝上刮下来的。而风,显然是无意的。  相似文献   
29.
读《富兰克林自传》,读到富兰克林先生在文中引用的一句谚语,“空口袋,难直立”,不觉心有所动。口袋要让它站起来,自然要往里面装东西。装的东西越多,口袋站得就越直。小时候在乡下,谷物丰收时节,看乡亲们把谷子装入麻袋中,一麻袋就是一百斤。装好谷子的麻袋堆在谷场边,  相似文献   
30.
不善饮酒,也没有喝茶的习惯,那就泡一壶老庄细细品。 十多年前,到华中师范大学读研究生,开始与老庄结缘。十多年的缘分,看来今生是分不开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