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七塔禅寺于唐大中十二年(858)开山,至今已走过1150个春秋,历经沧桑,岿然屹立于甬江之畔.历任住持秉承先贤开创之精神,建寺安僧,高树法幢,弘法度众,宗风远播;千百年来高僧辈出,法脉绵延,文人雅士咸集,历史积淀深厚.  相似文献   
82.
于沁可 《孔子研究》2023,(2):67-74+158
在讨论先秦时代的博物观念时,孔子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被广为援引。西学观念影响下的一些学者认为,孔子教导弟子从《诗》中学习动植物的“名称”,是中国先秦时代对自然界漠不关心、只注重社会伦理秩序的有力证据。然而,这一论断既未考虑到时代变迁下观念的改变,又以西方现代哲学思维看待我国传统的“名”“实”概念。实际上,先秦两汉时期,在不同时代、不同学术流派的论述中,孔子的博物观念大相径庭,而在乡土博物学的语境中,所谓的“名”与“实”是合而为一的。辨正孔子的博物观念,可以从博物学、科技史的角度观照传统哲学中长期以来争论的“名”“实”之辨问题,是孔子研究走出儒学讨论、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科学研究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83.
本文对Baumeister等关于自尊水平与暴力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论进行介绍,即容易产生暴力行为的人不是传统观念所认为的低自尊者,而是有自恋特征的并且具有不现实、不稳定、浮夸性质的高自尊者,导致暴力行为的直接原因是自我受到威胁。并根据近年来该领域研究结果对该理论进行评论。  相似文献   
84.
本研究采用追踪研究设计,探讨受欺负与初中生主动性和反应性攻击之间的关系,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的调节作用。研究对2533名八年级学生(初测年龄为13.95±0.60,51.32%男生)开展了间隔半年的两次测查。结果表明:(1)T1受欺负显著正向预测T2主动性攻击和反应性攻击;(2)T2道德推脱在T1受欺负和T2主动性、反应性攻击之间均起到部分中介作用;(3)主动性攻击的中介模型还受性别的调节,在女生中T1受欺负对T2道德推脱的预测作用更强,在男生中T2道德推脱对T2主动性攻击的预测作用更强。本研究的结果提示,相关教育工作者需要关注受欺负青少年的道德推脱水平,对这些青少年的道德认知进行有效干预,从而阻断受欺负和攻击行为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85.
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会有矛盾和烦恼,如夫妻不和、邻里不睦、同事不谐等,均会使人陷入感情的沼泽,令人悲伤、痛苦、气愤甚至仇恨。教人曲解和伤害,本能的反应就  相似文献   
86.
除了史籍上的文字记载外,历史上道教服饰最为直观的表现,当属历代的道教壁画。元代永乐宫壁画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完好的道教壁画,其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人物服饰更是丰富多彩,为后人了解当时的道教服饰文化提供了直观的资料。  相似文献   
87.
随着互联网和论坛平台的蓬勃发展,只要有社会热点,都能迅速在媒体上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积极层面上,确实可以帮助大众随时与社会接轨,但有个特别的现象是社会舆论的矛头竟指向受害者,而不是加害者,甚至导致连被害者都相信是自己的疏失造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88.
每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有些人便会产生一种烦闷急躁的情绪,偶尔有之,尚属正常,只需转移一下注意力即可消除,倘若频繁发生、久犯不愈,又难以自控时,就给身心健康酿成了隐患。按照心理学的标准,凡无明显脑动脉硬化表现的中老年人,如果出现频发性或持续性的烦躁不安,便可视为一种病态的心境,名曰:“老年性烦躁心态。”究其起因,多是由于心理冲突,“过分积累”所致。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碰到的心理冲突不计其数,有的很快化解淡忘了,有的却强吞于“心”中,久而久之,便以一种烦躁不安的病态心理表现出来。现代医学还认为,长期用脑过度,可使大脑的抑制功能下降、兴奋过程增强,故而容易激动和发怒,这也是造成烦躁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生理上分析,性烦恼引发的“老  相似文献   
89.
略论梵呗     
邹燕凌 《宗教学研究》2005,13(1):159-162
内容题要:梵呗是佛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梵呗的产生、特性、宗教功能、发展历程等基本概况出发,对这一人类宗教艺术瑰宝作了初步的整理与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