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底,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将24字核心价值观分成国家、社会、公民3个层面。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来,得到了宗教界的积极响应。本刊特别约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以及各大宗教的代表人士,共同探讨「宗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  相似文献   
9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2月初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阐述,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建设应该具有“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三大体系”的基本格局。其学科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宗教史学、马克思主义宗教哲学、马克思主义宗教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宗教政治学、马克思主义宗教文化学等分支学科。其学术体系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无神论和宗教社会批判等学术理论。其话语体系则包括论及“宗教”“神灵”“拜物教”和“异化”的话语等体系。  相似文献   
93.
卓新平 《中国宗教》2014,(10):32-33
今天,中国国运昌隆,我们的文化已经到了走出去的最好时机。而境外世界率先接受、最容易吸纳的则是我们的宗教文化。为什么中国宗教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实施中可以为先行者呢?我们至少可以论及如下三大理由:中国宗教的文化底蕴最能代表中华文化深厚、久远之本体的是中国宗教。中国宗教有着深刻的文化蕴涵,反映出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核心之所在。我们谈论中华文化,如果离开了其宗教传统,则会显得单薄、贫乏、空虚。谈论中国宗教走出去,  相似文献   
94.
<正>道通千古,异彩纷呈。"道"作为中华文化精神最为核心的观念源远流长,蕴意玄奥,给人带来无限遐想的空间及穿越时空的可能。自老子留下《道德经》五千言而遁隐以来,就不仅有了对老子生平的种种猜测,而且还一直延续着对《道德经》的不同解读。这一发展加深了中国人对中华文化之本真的自我反思,也呈现出世界文明对中国智慧的关注和认知。因此,要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悟透华夏精神的睿哲深邃,则必须回归至道;而要对中国哲学及信仰有精准的把握,也需要越儒归道,由孔子回溯到老子,获致一种关联性领悟。所以,  相似文献   
95.
《道德经》提出了“道”这一核心观念,对世界宗教发展及沟通有着重要意义。当代西方著名宗教思想家孔汉思(Hans Küng)有一段影响全球的名言:“没有世界伦理就没有共同存活。没有  相似文献   
96.
论点摘编     
21世纪宗教学在中国发展的憧憬 首先,建立与国际学术界接轨、同时亦体现中国学术特色的中国宗教学体系是我们中国学人在21世纪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国宗教学体系绝不指仅由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学术群体所创立的单一体系,而是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多元景观。中国宗教学体系构  相似文献   
97.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中国共产党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的核心精神,对这一精神的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时机。本文就这种积极引导的现实意义加以阐述,从习近平主席论对宗教积极引导的系列讲话、对宗教积极引导的政治意义和认知意义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讨论,旨在努力促成宗教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积极适应。  相似文献   
98.
展开多层次的宗教探究卓新平宗教是一种多层面的文化统一体,这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我们对宗教的探究,亦应采取多视角、多层次的方式来展开。宗教作为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既是一种意识形态和精神现象,又是一种组织形态和社会现象。它关涉人类自我的独存及其群...  相似文献   
99.
基督教在华传教与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是中国学术界在思想认知上分歧较大的问题。人们通常较为强调在政治领域的社会及文明冲突,以及基督教由此而有的负面影响。但从人类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也必须注意基督教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推动和在中西文化对话中的积极参与。本文以《马礼逊文集》的出版为契机,从马礼逊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与对话中的作用及意义来思考基督教在华存在和在中国文化中如何定位等问题,以便能为正确处理今天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关系提供思路和启迪。  相似文献   
100.
在众多媒体涌现的今天,宗教媒体亦随着各种宗教在当代的复兴、发展而渐露头角,在现代媒体中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