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71篇
  44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由斯宾诺莎提出、黑格尔加以发展的“一切规定都是否定”的命题,是近代哲学以来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辩证法命题。然而,国内外一些学者在对命题的解释上,存在着对斯宾诺莎和黑格尔本意的曲解,极有澄明的必要。一、某些学者对命题的解释英国新黑格尔主义者W·T·斯退士对命题的解释是:“肯定一个事物在一定界限之内就是否定它在这些界限之外,说一个东西是棕色的,就是说它不是粉红色的。肯定包含着否定。对一个事物作了这样的言说就否定了对它作别的言说。  相似文献   
262.
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极为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变化多端,早期误诊率高。对1328例系统性红斑狼疮误诊病例进行分析,剖析了该病的本质及特征,并探讨导致误诊的原因,提出了预防误诊的对策,以期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63.
不言而喻,围绕实在论-反实在论的对立问题,是一个范围非常广泛的问题;但本文只想联系科学这一主题研究以下问题,即:科学理论所要求的所谓“理论实体”(特别是不可观察的“理论实体”)是否实在?科学理论对这种实体的论述是不是真理?而且,在谈论这些问题时,采取了批判地考察有关科学对象的特定形态的反实在论的形式,并通过这一考察,也要谈谈支持科学实在论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64.
责任的二重性及责任意识的培养——基于心理学的视野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责任就是做好分内应做之事,既包括职务客观要求的“应做之事”,也包括个体主观认同的“分内之事”,体现出客观与主观二重性。这一特性决定了责任意识包含对应做之事进行客观认识的“责任认知”与对分内之事进行主观认同的“责任情感”二个方面。培养责任认知可以按照传统的教育方法,但责任情感的培养却需另辟蹊径。该文基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责任分散效应、责任归因理论与角色扮演理论等出发提出了培养责任意识的几条途径。  相似文献   
265.
本研究借助经典的最后通牒博弈范式(UG)和独裁者博弈范式(DG),将回应者/接受者作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公平条件、平等条件下社会排斥对社会决策的影响作用。实验结果发现:(1)在面对高不公平性的分配方案时,被排斥组比被接纳组更倾向于拒绝接受该分配方案;(2)被排斥组对高不公平性分配方案的满意度要显著低于被接纳组;(3)被排斥组在不平等的博弈(DG)条件下对分配方案的满意度显著低于平等博弈(UG)条件下对分配方案的满意度。本研究结果说明,社会排斥情境下的被试对公平与平等因素更加敏感:在高不公平条件下,被排斥的个体表现出更少的合作互惠行为,甚至不惜放弃自身经济利益,也要惩罚博弈对方的不公平行为;此外,在不平等的博弈条件下,被排斥的个体产生了更多的消极情绪体验。本文的研究结果提高了社会决策研究的生态效度和传统决策模型的预测效度,有利于更加完整透彻地了解社会决策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66.
267.
周大新的反恐小说《预警》设置了两条线索,一简单一复杂,在层层铺垫、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推进中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吸引力;敌我三轮攻守的较量,揭示了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国家安全的预警和人性盲点的预警;而几位叛国者的经历,推衍出权势腐败导致的社会不公是恐怖主义产生的深层原因之一,这一结论令人警醒。  相似文献   
268.
认知与身体:理论心理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13,45(4):481-488
文章站在理论心理学的立场,从具身的维度,探讨了认知与身体的可能关系。文章指出,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文化中,二元论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柏拉图是二元论思想的最早代表,笛卡尔从认识论上确证了心、物二元世界的存在。传统认知心理学承袭了身心分离的二元论传统,视心智为独立于身体感觉运动系统的抽象符号信息加工。但是具身认知的兴起对二元论提出了挑战。从具身的维度来看,认知是身体的认知,身体是认知的主体。认知在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对身体的依赖性:a.身体限制着认知的特征与范围。有机体的身体结构、身体的活动能力限制了认知表征的性质和内容;b.身体不仅限制着认知加工,而且可以作为认知加工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大脑和身体之间分配认知任务,发挥着一种类似于分销商的作用;c.身体调节着认知,影响着思维、判断、情绪和动机等心智过程。上述事实说明,身心并非对立的二元,而是一体,身体与环境的互动造就了心智和认知。心智、身体、环境是一体化过程。  相似文献   
269.
采用探测词和事件分割范式探讨了空间转换与事件转换分离的情况下, 空间转换在记叙文情境模型建构中的作用。实验1a重复前人研究, 探讨空间转换对阅读时间和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 并验证在空间转换对情境模型的影响的研究中, 采用多指标探测范式的合理性。实验1b探讨在空间转换与事件转换相分离的条件下, 空间转换对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 实验2a探讨空间转换对事件分割的影响, 并验证在空间转换对情境模型的影响的研究中, 采用事件分割范式的合理性; 实验2b探讨空间转换与事件转换相分离的条件下, 空间转换对事件分割的影响, 从而验证空间转换对情境模型更新的影响。结果表明, 当空间转换与事件转换相分离时, 不引起情境模型的更新, 事件单元是建构记叙文心理表征的核心单元, 空间转换只有在标识事件转换的情况下, 才能引发读者更新情境模型。  相似文献   
270.
周渝生 《天风》2012,(4):49
一直以来,对基督教何时传入中国问题,似乎已经成定论。但有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见解。本刊转载了一篇这方面的文章,引发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