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张向阳  刘鸣  张积家 《心理科学》2007,30(3):680-682
针对贝叶斯推理研究中基础概率忽略现象的争论,直接操纵基础概率水平,考察被试在贝叶斯推理时是否加工了基础概率信息。结果表明,低基础概率组后验概率估计显著低,无基础概率组后验概率估计反应时显著短于有基础概率组。被试在各种条件下估计的正确率都较低,说明对基础概率在贝叶斯推理中的作用考虑不充分。  相似文献   
32.
视觉表象操作加工的眼动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霞  刘鸣 《心理学报》2009,41(4):305-315
本研究通过视觉表象旋转和扫描的眼动实验探讨表象的心理表征方式。实验一结果表明,眼动指标具有与反应时相类似的旋转角度效应。实验二结果显示,表象扫描的反应时和眼动指标都具有与知觉扫描加工一样的距离效应。由此可以认为,表象眼动与知觉眼动模式具有相似性;表象具有相对独立的心理表征方式并有其特殊的加工过程;表象的心理表征可以是形象表征,而非一定是抽象的命题或符号表征  相似文献   
33.
Stroop效应从提出至今六十多年的历史,取得大量有意义的研究成果。近年来,双语Stroop效应的研究在语言生成机制的研究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目前这一效应的研究已有多种实验范式,并支持了多种理论模型。双语Stroop效应研究不仅有利于语言生成机制的探索,对于中国的中-英教学、学习也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34.
采用“学习-再认”模式,考察来源检测对表象引发的错误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在再认任务中,正确再认观察项目与想象项目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但在源检测中,正确再认观察项目显著快于正确再认想象项目; 再认时与源检测时的错误再认率差异不显著,但对想象项目的错误再认率显著高于对观察项目。这表明,表象会导致错误记忆发生,提高来源检测操纵并不能够削弱表象引发的错误记忆。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表象激活混淆假设”,认为人们虽然使用表象的信息表征方式,却无法获取与之联系的激活路径,容易混淆表象激活的来源。表象激活混淆是表象引发错误记忆的机制。  相似文献   
35.
汉字分解组合的表象操作与汉字字形学习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鸣 《心理学报》1993,26(3):19-27
该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影响汉字字形学习效果的主要汉字形体因素和心理因素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1)汉字分解组合的视觉表象操作速度和准确性与汉字字形学习水平具有密切关系,学习水平优良者明显优于低水平者,且上、中、下三个学习水平组别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别;(2)并非任何汉字字形学习水平的不同都可以造成相应表象操作速度方面的显著性差别,只有当其前者达到一个相当程度的差异状况时才会如此;(3)不同汉字字形学习水平者在汉字分解组合的表象操作错误类型方面不尽相同:低学习水平者以顺序错误为主,中、上学习水平者则以部首替换错误较多。对此,应当注重培养学习者汉字视觉表象的操作能力,从而改善汉字教学和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36.
近年来听觉表象开始得到关注,相关研究包括言语声音、音乐声音、环境声音的听觉表象三类。本文梳理了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对上述三种听觉表象所激活的脑区研究,比较了听觉表象和听觉对应脑区的异同,并展望了听觉表象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7.
英文词、汉字词、早期文字和图画的认知加工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积家  王娟  刘鸣 《心理学报》2011,43(4):347-363
采用四种任务考察英文词、汉字词、甲骨文、东巴文和图画在知觉加工和语言加工中的特点, 揭示不同类型符号的认知机制。实验1采用知觉相似度判断和语义一致性判断考察符号在知觉加工和语义加工中的特点; 实验2考察符号在命名与分类中的表现。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符号在知觉相似度判断和语义一致性判断中表现不同。符号相似的顺序与文字演化的顺序一致。(2)不同类型符号的命名与分类反应具有不对称性:英文词和汉字词的命名快于分类, 甲骨文、东巴文和图画的分类快于命名。(3)无论是命名还是分类, 对汉字词和图画的反应均快于对东巴文和甲骨文的反应。对英文词命名快于对甲骨文和东巴文命名, 对英文词分类慢于对东巴文分类。(4)英文词、汉字词和图画的命名与分类反应具有不对称性:对英文词、汉字词命名快于对图画命名, 对图画分类快于对英文词、汉字词分类。甲骨文和东巴文的命名与分类反应具有不对称性:对甲骨文命名快于对东巴文命名, 对东巴文分类快于对甲骨文分类。所以如此, 既与符号的外形特征和区别性特征有关, 又与符号记录语言的方式以及对符号的熟悉度有关。研究结果为确定文字发展和演变的规律及甲骨文与东巴文的性质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相似文献   
38.
以初中一年级学生为被试,从小学语文六年制课本中选取高熟悉度、高表象性的成语为实验材料,采用三因素混合设计探讨表象对不同透明度成语理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初中一年级学生能据所呈现的成语形成表象,并报告出较高的表象清晰度,但表象清晰度与成语理解成绩之间的相关不显著。高透明度成语比低透明度成语更容易被理解。通过有意表象的学习,成语理解成绩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尤其是高透明度成语。  相似文献   
39.
人类对生物运动具有较强的视觉敏感性,即使在视觉线索有限的情况下,仍能提取其中的社会性信息。本研究系统梳理了当前生物运动视知觉实验研究涉及的各类社会性信息,并归纳分析社会认知缺陷与生物运动视知觉加工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促进对生物运动视知觉加工心理机制问题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0.
表象的信息表征方式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脑成像技术在该问题的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以初级视觉皮层(V1)在表象表征方式研究中的作用为主线,系统梳理了基于脑成像技术开展的表象实质争论的核心问题,归纳分析了相关争论问题演绎发展的内在逻辑脉络,在此基础上指出了表象研究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期能够促进相关研究问题的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