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4篇
  29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系统自组织的基本演化方式有两类:(1)在平衡态背景条件下,平衡态系统内部及其各要素之间存在近似的线性相互作用,系统整体具有近似的均匀性、对称性和独立性。平衡态系统由于缺少产生质变的必要的外界条件,从而限制了其演化的可能途径,使之常带有某种决定论的特色,即演化  相似文献   
62.
九华山     
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与五台、峨眉、普陀合称为四大名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西南四十里,群峰罗列,其中九峰高出云表,旧名九子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太白),以九峰如莲华削成,改称为九华山(见《太平寰宇记》)。相传为地藏菩萨应化道场。关于此山的开山建寺,清喻成龙(正庵)的《重修九华山化城寺碑记》说:“寺始于晋隆安之五年(401),初名九华。”又说:“天竺杯渡禅师所筑。”其说无文献足征。化城寺实建置于唐至德初(756),先是开元末(741),有僧(?)号,来九华结茅度众,为土豪及长吏所逐。其时有释地藏,俗姓金,原为新罗国(今朝鲜中部)王族,航海游方来到  相似文献   
63.
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孙过庭书谱里说:“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大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人愉快时,面呈笑容,哀痛时放出悲声,这种内心情感也能在中国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中国的书法何以会有这种特点? 唐韩愈在他的《送高闲上人序》里说:张“旭善草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终其身而名后世。”张  相似文献   
64.
学生道德品质自我评价倾向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时蓉华  王伟 《心理学报》1985,18(2):17-24
本研究采用态度测量法,让不同年龄的学生(8、11、14、17、20岁)320人对八项道德品质作自我评价,也评价他人,以探讨其自我评价的倾向性。 研究表明,学生对于优良的道德品质的自我评价一般都高于他人对他的评价;对于不良品质的自我否定则一般都强于对优良品质的自我肯定;学生道德品质的自我评价表现出年龄差异与性别差异;从小学五年级开始,自我评价发生明显的转折,接近高年级而远离低年级,表示出该年龄阶段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65.
中山大学哲学系袁伟时教授编著的《中国现代哲学史稿》(上册) 已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二十二章,六十六万字。该书对中国现代哲学的诞生、分期、中国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哲学变革及其不彻底的原因,辛亥革命对哲学领域带来的巨大影响及其不足,新文化运动中哲学思潮的发  相似文献   
66.
妙华 《法音》1994,(12)
一、概述《禅林宝训》又名《禅门宝训》,正文共两卷,是宋代妙喜、竹庵、土圭三位禅师从历代禅师语录中收集整理辑录而成的。明代净善长老再次加以重新编排,收集历代禅师言行语录三百篇,所选内容皆是佛教“精简警世上乘作品”(民国道安《重印序》)。宋元明清历代丛林禅门学人及诸山长老皆以此为案头清供,视之如座右铭,并将其当作治理丛林、教化门人的训文。近代兴起丛林学堂教育后,将其作为国文兼人格道德教育的范本。关于《禅林宝训》的注释本,明清两代有五家之多:1.《禅林宝训育义》是明代余份乙亥年(1635)云栖比丘大建校正…  相似文献   
67.
这儿所说的佛像,是泛指一切佛教造像。当我们走进佛教寺院,常常会被造型优美、形象生动、千姿百态而又维妙维肖的各种佛教造像所吸引。这些造像,除了佛像之外,还有各种菩萨、天王、罗汉等像,所有这些佛、菩萨的像,统称为佛教造像。佛教造像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按其...  相似文献   
68.
69.
颂华 《天风》2012,(6):44-45
本人从来不搓麻将,因此曾对家人搓麻将的行为深恶痛绝!小时候因为父亲爱搓麻将,母亲为此常与之争吵。故麻将在我心里留下了很大的阴影,以致成年的我在选择配偶时,还将"不搓麻将"作为择偶的第一条件。可是,谁也没想到,嫁进了信主的家庭,婚后竟然发现,丈夫是个很爱搓麻将的信徒!因为自己从不搓麻将,觉得仿佛就是一个"圣徒"。  相似文献   
70.
妙华 《法音》2002,(8):30-33
佛法的认识论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人生宇宙的规律,其中对于“苦谛”的体认,可以说是佛法认识论的基石。对于人生是“苦”的分析和对于“苦”的原因的解释,在佛法修行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是学修佛法、出离解脱的基本理论依据。随着现代佛教文化思潮和修行方式的多元化,尤其是禅学和禅修方法的广泛传播,“快乐”、“轻松”、“自在”、“解脱”等概念出现的频率不断增高,容易使人产生误解,甚至于浊世“乐不思蜀”。因此我感到对佛法“苦圣谛”有重新确认的必要。苦具有逼迫性,是众生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可以从身心两个方面来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