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2021年12月召开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高度,系统论述了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强调“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宝贵财富。唯物辩证法是积极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重要方法。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宗教中国化进程中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在新时代,做好宗教工作,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2.
刘成 《学海》2003,(4):97-101
198 3年以后 ,英国工党进行了内部的改革。工党改革的基础是在公有制与市场、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角色、工会与工业关系、福利政策等问题的思想认识上的统一 ,改革的关键是“一人一票制”的建立和党章公有制条款的修改 ,第三条道路理论的提出是改革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论吕澂对佛教积极人生论的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的现代化是佛教今后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方向。但佛教如何实现现代转换,佛教理论的创新无疑具有更为核心的地位和作用。吕(?)先生通过对佛教人生理论的分析与总结,明确批判了历史上三种不正确的佛教人生观,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论证了佛教“即世”而又“超世”的积极人生理论,明确指出佛教人生实践的立足点是去苦求乐,从而为佛教的现代转换提供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人间佛教建设也做出了自己突出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4.
费孝通先生主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用这个"美"字来表达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最为贴切。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魅力绵延数千年,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相似文献   
15.
16.
正费孝通先生主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用这个"美"字来表达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最为贴切。在人类文明史上,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魅力绵延数千年,傲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在近代西方殖民扩张的浪潮下,尽管中华文明的现代性适应受到了严重的质疑,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巨大成就,再次唤醒了世人对中华文明内在活力的极大兴  相似文献   
17.
冯友兰的一生不仅属于哲学,而且也属于中华民族现代化努力的一部分。他一生的哲学探索,始终在为中华民族的近代化亦即现代化事业寻找理论依据。从冯友兰早期哲学著作《天人损益论》对三种哲学的区分,发展到三史六书对于中国哲学精神的探索,乃至于《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对于洪秀全、曾国藩的独特评价,以及最后第八十一章对于仇必和而解之客观辩证法的强  相似文献   
18.
刘成 《学海》2007,(6):92-96
艾德里工党政府是英国福利国家的奠基者,1946年的《国民保险法》和《国民医疗保健法》是英国福利国家初步形成的标志.福利国家的构想和艾德里政府的福利政策迎合了战后英国人的需求,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也部分预示着福利政策本身也可能成为双刃剑.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围绕宗教中国化的时代课题,立足于汉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历史变迁,提炼总结出中国人对于印度佛教的两大"选择性接受"——在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抉择中选择性地接受大乘佛教,在大乘空、有、如来藏思想体系的抉择中选择性地接受如来藏思想。本文认为,这两大"选择性接受"本身,离不开汉唐经学丰厚的文化土壤。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与自利利他的菩萨精神之间,内在良知的德性诉求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之间,不仅透显出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意义,而且诠释着文明互鉴、多元通和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0.
刘成 《学海》2023,(1):117-127
英国工党原属于英国工人运动的政治翼,由于得到多数工人阶级选民的支持,工党才取代自由党,成为与保守党平分秋色的英国两大政党之一。然而,当工党发展为英国主要政党之后,面对大选和执政的压力,工党不可避免地要在阶级党与宪政党之间进行平衡,内部的争论和分歧也更加激烈,最后拉开与工会距离,背离原有阶级政党的根本属性。工党长期处于宪政党与阶级党的两难之中,政策发生“左”与“右”的反复交错。工党多重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及其不同影响,是工党经济、社会、外交政策以及组织结构变化的根本动因。工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多为迎合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变化,而不是引导社会潮流和实行根本性社会变革,因而工党只能更多地关注现实问题,而不是坚守传统思想或所谓“工人阶级代言人”地位。“第三条道路”是工党遵循资本主义宪政制度的必然结果,标志着工党摆脱了传统意识形态束缚,完全倒向政治实用主义。工党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和最终消失是工党遵守资本主义宪政制度的必然结果,是工党逐步抹去阶级色彩并成为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英国宪政党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