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经文:《哥林多后书》1章3节至11节11章22节至30节苦难是人生一大奥秘,人人都会遇到,但不是人人都能了解。人生有许多痛苦:生老病死、工作劳苦、失业破产、婚姻失败……耶稣也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参约16:33)一、苦难的现实意义1.赐各样安慰的神"愿颂赞归与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父神,就是发慈悲的父,赐各样安慰的神。"(林后1:3)有些人以为,神安慰我们,我们的困难就会自动消失。但这样只会使我们为了消灾解难才寻找神,而非出于对他的爱。  相似文献   
122.
<正>基督徒需要"正"气来活出生命的色彩,这种正气是要我们常常抬头望天知"天气",殷勤服侍接"地气",作光作盐聚"人气",当"天气"、"地气"、"人气"一以贯之时,我们的生命就是基督荣耀的见证。一、行事为人知"天气"信了耶稣之后,我们的生命将因此改变,心思意念也要更新,如同保罗说的"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参加2:20)。我们  相似文献   
123.
针对波普尔关于归纳概率的0值理论,本文首先论证在为归纳概率所提供的理论中,积空间上独立性测度并无优先地位。同时表明如果强调某种测度作为先验的原则,这与波普尔可错主义的立场是冲突的,而主观贝叶斯主义却是与可错主义立场相容的。然后,论证概率并非等同于置信度,与演绎逻辑的形式类比表明,主观概率(除了概率演算的限制外)并非需要确定的指派规则,这一点是合理的。因此,归纳逻辑应该提供的只是如何从初始的分布达及后验分布的规则。  相似文献   
124.
本文从四个方面考察梅岩的思想:一、"心"是梅岩思想的支柱,其相关的论述"心性"的内涵是什么?在梅岩的思想形成中,受到了何种思想因素的影响?二、作为"心性"的人,构成其生活根本的是"俭约"和"正直",二者的内容以及关系如何?三、梅岩关于"道"和"职分"的观点的意义何在?四、商人之道的内涵及其意义。本文认为与荻生徂徕同样,也应该把梅岩定位为这个时期具有儒者意识的儒教思想家的代表。但与徂徕不同,梅岩是来自于庶民的儒者,能够用饱含自己生活经历的语言来讲述儒教,他的思想态度受到儒教(朱子学)的强烈影响,却未把儒教特权化。  相似文献   
125.
在这一部分,洛克探讨了另外两个问题:自然法是否有且具有何种程度的约束力?作为人人共有的天赋能力,理性凭借感觉经验所提供的观念必然能觉悟到上帝及其律令,即自然法。这意味着自然法对人类必定具有约束力。自然法的这种约束力来自人之理性的独立活动对出自上帝的正当性的领悟,并将服从这种正当性视为内在义务。上帝意志之形式因与理性之质料因的双重基础表明了自然法(包括道德法则)的约束力及其永恒性和普遍性。只有基于这种自然法,人才有且必定有不可剥夺的绝对的权利,国家的正当性及其一切权力都必须基于个人的这些绝对权利。  相似文献   
126.
在该部分洛克提出:现实的功用不是自然法的根据或义务的基础,依循自然本性生活也并不保证世俗的幸福,自然法本身另有其得以成立的根据。  相似文献   
127.
这是法国《智慧》杂志对德国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主任霍耐特的一次访谈,话题涉及承认原则同自由主义的关系、承认作为现代规范和道德原则之可能、承认规范在法兰克福学派史中的方法论突破、承认道德的心理学要素、从承认原则看新自由主义的不足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8.
在本文中,霍耐特主要对与他此前发表的《物化》有关的几个问题做了澄清。问题涉及如何继承马克思的批判遗产、物化的准确深层定义、物化产生情境条件以及道德实践的情感参与条件等。  相似文献   
129.
本文从中国人心理生活的“情境中心”以及“要面子”两个特点入手考查其是否会表现出自我增强。研究过程采用被试问设计,分别设计了两种实验情境(“大争组”与“自然组”),要求其中被试进行自我评价,结果显示处于为大我争面子情境之中的被试的自我评价较自然情境之中的高,进而证实中国人同样需要自我增强,而其是否会表现进行自我增强取决于情境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0.
<正>一巴尼特·纽曼在一句名言中疾呼:"美学之于艺术家如同鸟类学之于鸟儿"。这个断言自从1952年左右被说出以来已经在无数个场合被重复。它的原初受话人是苏珊·朗格,其意图是要诋毁将符号学和语言学引入艺术批评和美学的企图。虽然这句话最经常地被解释为对美学本身的批评,但它还经常地被解释为纽曼对美的批评和对崇高的信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