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2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凡夫 《天风》2009,(9):62-62
第六期《天风》在“媒体扫描”一栏中有一篇题为《忧心:乐于助人成‘另类’》的文章,读后很受启发。尤其是编者写的一段“随感”,觉得很有见地。的确是这样,我们不能让这个社会失去诚心和爱而变得越来越冷漠,我们需要付出真善美,去融化假丑恶。既然那些人知道在教堂里能够获得更多一点的爱心,那就让我们这些基督徒凭着自己的力量去证明这一点吧!  相似文献   
2.
苏格拉底就像一轮光芒四射的太阳一样,令同时代的学者黯然失色。一天,他的几个学生聚集在一起,偷偷地议论说,老师的学问如此之深,名气如此之大,和他生在同一时代,真是个悲剧。说着说着,一个个都唉声叹气,唏嘘不已。一个学生悲观地说:“月亮太明,星星就不亮了。老师就是一轮明月,我们都是光亮微弱的小星星。“  相似文献   
3.
老家的鸽群     
中国人在习惯上往往把祖居地称之为“老家”。我的老家,听老人们讲,早在上个世纪,在家庙前的石碑上即镌刻有十六代的名字。看来这确实算得上是名副其实的“老家”了。 在老家还有久已栖息于此的鸽群。它们来我家“落户”究竟已过了多少代,却未见文字记载,所以,谁也说不清楚。但,它们来此“落户”的历史,大约可以追溯到上一个世纪。  相似文献   
4.
几乎是一瞬间的工夫,我们就从半封闭的传统农业社会走进了全开放的商业化时代,人的个性、价值也获得了充分展示和发挥的空间。人力资源的自由迁徙流动也成为现实。生活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已不再是一种做人处世艺术,而上升为一种关乎国运民生的社会主题了。  相似文献   
5.
心中的佛     
今年是佛历2550年,释迦牟尼诞生至今已经2550年了!当今世界上从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到拜佛的普通人,都对佛怀有崇敬、感恩的心情。“众牛难度誓愿度”,佛就是为度众生而来的。不论是什么样的人在佛面前都是平等的,众生对佛的敬仰十分自然。但是人们心中对佛的认识与理解却同各自不同的因缘并不一致,关于这一点我想得很多。陈秉之先生曾多年在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工作,作为教务方面的负责人他接触到了大量现象与事实,同时也深深地认知了佛祖的深意。他写道:“巍巍足下俯群生,室盖幡幢簇众神,倘使当年身  相似文献   
6.
一 无锡马山有祥符古寺的遗迹,祥符禅寺原名灵山庵,几经兴废至宋祥符年间改名为祥符禅寺。如今此地还留有千年银杏、八角井、白莲池、梅椿、石墩、香积厨等遗迹。遗存的古物反映了人间兴衰无常的历史,印证着今天香火的鼎盛,在佛脚下感受佛光普照的兴旺。  相似文献   
7.
主持寄语 从来在家而学佛之人,依我看似有两途:一是由烦恼中学,一是从慈悲上学——请注意,这里并非谈学佛修行次第,而只是说的最简单最表象的某种现实情景:前一种人始终紧捏着功利的追求在手上,虽然也发心,也行善(这当然已很不错了),但终因境界不高,其烦恼也就始终如影相随,紧跟着他心中那一点功利——可以概括为“观音有相,而慈悲无相”。后一种学佛之法,正如本文作者所表述的真正属于观音才有的那种精神——“法身无相,慈悲为相”,与前一种情况正好相反,是一种没有条件的。  相似文献   
8.
天主教对于澳门来说,意义非同寻常。自1623年葡萄牙人向澳门派驻总督以后,天主教在澳门实际上占据着主导地位。直到最近一百多年来,天主教为澳葡当局所尊崇,一直得到特别的扶持,因而更增强了其在澳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暂别殊方物色新,短衣长帔称文身。相逢十字街头客,尽是三巴寺里人。箬叶编成夸华盖,槛舆乘出比朱轮。年来吾道荒凉甚,翻羡侏离礼拜频。”这是三百年前著名晚明遗民僧人迹跚和尚来澳门时亲眼所见的当时澳门天主教兴盛之景象。自葡萄牙人来到澳门后,天主教也就随之传入澳门,16世纪中叶就建立了圣安东尼教堂(花王堂)、…  相似文献   
9.
李家振 《法音》2005,(6):16-20
中国佛教协会前任会长赵朴初居士逝世转眼就是五年了!1996年1月,他曾大病一场,几乎离去却又回来了。历经生死,他口占了一首诗:一息尚存日,何敢怠微躬,众生恩不尽,世世报无穷。这是他真心的流露,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他的一生就是这样精进不息。他常常问别人:“你信佛吗?”有人立即给予肯定的答复,也有人红着脸支吾起来。答复肯定的人不一定真明白“信”字的内涵,支吾难言的往往是既不明白信佛是怎么回事,又不愿随便敷衍的老实人。赵朴初居士对这个“信”字是认真而明确的。他说:“信,首先是对佛的信任,然后认真去理解,理解后便要去行,最后从行…  相似文献   
10.
真理的衣裳     
正真理和谬误一起到河边去洗澡,他们都脱得光光的,跳入水中。趁真理游得正高兴的时候,谬误偷偷地游回岸边,把真理的衣裳窃走了。从此,谬误经常穿着真理的衣裳招摇过市,而真理却赤条条地一丝不挂。寓言是真理的好朋友。起初,他常常带着一丝不挂的真理到另外一些朋友家里去串门,但是,人们远远地一看见他们,就紧紧地拴上了大门。寓言伤心地说:你们怎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