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净因 《法音》2001,(2):11-16
(四)偷盗之根源  由以上讨论可见,偷盗现象如此之普遍,其程度如此之严重,为社会安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持不偷盗戒呢?问题的关键在于首先了知犯偷盗戒的根源何在。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防患于未然。那么促使人偷盗的原因有哪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贫困和不良嗜好是偷盗的直接原因,根源于贪瞋痴之心。  1、 因贫穷而偷盗  《大智度论》把因贫穷而生盗心看成是犯盗戒的第一种原因:“一者持戒因缘不具足故,如贫穷人饥寒急故作贼。”[1]荀子亦云:“乱世之征:其服组,其容妇,其俗…  相似文献   
32.
净因 《法音》2000,(11)
前言 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我们只有遵守一定的交通规则,才不会发生交通事故,警察也不会找我们的麻烦;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也必须遵守一定的生活规则,才能平安、健康、幸福地度过一生。这个生活规则是什么呢?早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便为我们提供了这种规则。最基本的有五条,一般称为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与不饮酒。 有人认为受戒难免会犯戒,不受戒就不会有犯戒的担忧。其实这种观点表现了不少人对佛教五戒缺少了解。在佛教中,戒分为性戒和遮戒两种。五戒中的前四戒(又称四根本戒)称为“性戒”,所遮止的行为本…  相似文献   
33.
楚汉之争,汉取胜,得益于刘邦的用人之道。陈平三择其主而壮,归汉后,屡以奇计位刘邦定天下,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急。虽未列入汉初三杰,但其谋略思想不亚于张良。及吕后时,不仅能在多事之秋自免于祸,而且计诛诸吕、迎立文帝,安定汉室,善始善终,太史公赞曰:“非智谋孰能当此者乎!一、违份择婚,割肉言志陈平,阳武户牖乡(今河南兰考东北20里)人。少时酷爱读书,喜黄帝、老子之术。因家贫,与兄嫂同产,仅有薄田30亩。其兄勤奋耕耘,供其游学读书。陈平魁梧貌美.人言“家贫,怎么长得如此好?”其嫂妒恨他不事生产,愤而言道:…  相似文献   
34.
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位居世界著名高校前十名以内,共培养出了12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充盈着人文美的远大理想和科学美的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35.
佛教史上发生的“三武一宗”法难事件说明,佛教在管理上的缺陷和错误之处,从而引起人们对佛教的严格管理和良性发展。以历史作为镜子,对照我们今天的佛教在管理上的不足之处。如果不以历史为鉴,必将重蹈覆辙。我们要使佛教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必须以史为鉴,清除佛教中的糟粕。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才能使佛教化教育健康的为人类社会的明发挥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和平和国家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36.
(七)如何持不偷盗戒  偷盗不仅有伤良民,而且国家也不会太平,正如韩非子所说:"夫惜草茅者耗禾穗,惠盗贼者伤良民。"[1]管子亦云:"奸民伤俗教,贼盗伤国众……众伤,则百姓不安其居。"[2]如何才能制止盗贼的横行呢?自古以来,方法很多。据说春秋战国时,晋国的国君专门培养"特殊人才"来发现盗贼,结果盗贼并未因此而绝迹,这些"特殊人才"反而有了生命之忧。"晋国苦盗,有郤雍者,能视盗之貌,察其眉睫之间而得其情。晋侯使视盗,千百无遗一焉。晋侯大喜,告赵文子曰:'吾得一人,而一国盗为尽矣,奚用多为?'文子曰:'吾君…  相似文献   
37.
一如果有人让我举出一木对战后日本唯物主义哲学影响最大的书来,我会毫不迟疑地提名斯大林的《辯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战后日本的唯物主义哲学,无論在研究活动方面或者普及活动方面,都是从这本书开始的。这可以想到种种的理由。首先是这样的客观理由:这本书是本小册子,在战后印刷出版条件非常不好的社会状况下,最便于普及。实际上,无論工人們的讲习会或者学生  相似文献   
38.
灵谷寺 《法音》2008,(12):20-20
11月15日,南京灵谷寺举行净然法师荣膺方丈庆典法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明学长老、安徽省佛教协会会长妙安长老、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长老、世界僧伽会会长了中长老、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蘧俊忠;国家宗教局副司长王哲一,  相似文献   
39.
佛法是解脱道,但仍以人天善果为基础,以此逐步上达,以臻于究竟圆成。既生人间,就免不了要做种种资生事业。佛教不主张贫穷,佛教徒应是华严富贵的象征。但获取财富有种种手段,佛教徒应当如何求财?对此,佛陀提出了“正命生活”的原则,即正当无害的职业,合法、非暴力的手段,在财富的分配、使用上,佛陀提出应避免挥霍和吝啬两种极端,应合理分配财富,为自他和社会谋福利,还应回馈自然,造福后代。本期接续今年第一期,刊出净因法师《论佛教的财富观》的第二部分。  相似文献   
40.
四.佛陀对国家发展经济的看法在三藏经典中,佛陀曾多次告诫我们,国家的财富必须用于建设和救济贫困。在《娑迦摩巴经》(Sakammapa Sutta)中,当国王准备举行盛大的祭祀时,大臣旃巴利(Capalli)问:“尊敬的国王,对于臣民,您是否做了令您后悔之事?若有,请帮助那些受害者;否则,就无须举行这种祭祀。”这件事表明,国家不应在无关紧要的事件上去花费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