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净居寺 《法音》2008,(12):67-67
10月25日至27日.由江西省佛教协会主办,青原区人民政府、吉安市民宗局、吉安市佛教协会协办,青原山净居寺承办的净居寺建寺130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隆重举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圣辉法师、祜巴龙庄勐长老,中国佛教协会教务部副主任清远法师、国际部副主任普正法师,  相似文献   
22.
"以戒为师"是佛祖释迦牟尼的遗教。佛祖灭度后,佛法住世二千五百余年,其中堂奥,在于持守了"以戒为师"的金言。今天,中国佛教继成功举办首届世界佛教论坛,揭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理念之后,又提出"从心开始"首先要从"以戒为师"开始,重新举起"以戒为师"的旗帜,努力为社会和谐,世界和平放大光明,做大功德。本期,我们以"以戒为师"为题,发表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广东省佛教协会会长明生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主任净因法师,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圣凯法师的一组文章,相信其中的真知灼见能带给大家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23.
从1997年起,我就多次告诫弟子及信众,要认清“法轮功”假借佛教名词迷惑世人的别有用心,千万不可受其蒙蔽,迷失对佛法的正见。现在政府鼓励宗教界人士揭批“法轮功”,这正是我们佛弟子维护三宝、弘扬佛法真理的好机缘。  修学佛法与外道法都会在身体上出现反应,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聚合而成的,地有坚性,水有湿性,火有暖性,风有动性,因此调节身体时必然会有各种反应产生。但许多“法轮功”练习者却误以为是李洪志发功所赐,痴迷妄想,走火入魔。而修学密乘所出现的身体反应是在具德上师的引导下,修行人…  相似文献   
24.
佛言祖语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金光明经》听闻信解,不随地狱、饿鬼、傍生、阿苏罗道,常处人天,不生下贱;恒得亲近诸佛如来,听受正法,常生诸佛清净国土。所以者何?由得闻此甚深法故。是善男子、善女人,  相似文献   
25.
一、佛教并不主张贫穷外出朝山,行走于东北乡间小道上。一老农肩挑重担,迎面而来。他好奇地问道:“请问小师父,你是信佛教还是道教?”“佛教,你呢?”老农认真答道:“我既不信佛教,也不信道教,就信‘睡教(觉)’。”说着,他又继续干他的农活。而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是啊!这位老农为了养家糊口,披星戴月,东奔西忙,他缺少的正是食物、睡眠。因此,他认为睡觉为人生一大乐事,信仰“睡教(觉)”也就很自然了。目前世界上很多人仍处在贫困线下,温饱问题尚未解决,仍在为生活而奔波,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精神生活!因此人类首先必须满足必要的物质需求,然后才能谈得上精  相似文献   
26.
念珠选粹     
~~念珠选粹@净照~~  相似文献   
27.
彭彦琴  居敏珠 《心理科学》2013,36(4):1009-1013
注意与态度是正念的两个关键的工作机制,但关于这两个机制究竟哪个是核心机制却没有统一的定论。本文就针对这一争议存在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认为正念的核心机制在于注意力的训练,并尝试从佛教与心理学两个角度在理论推导与实证支持两个层面上给予了阐释。  相似文献   
28.
当代佛教的主导思想是在继承了近代佛教先进思想的太虚大师等所倡导的“人间佛教”的基础上,发扬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代佛教思想理念。关于佛教与和谐社会的理念,如果就广而言之,其思想之广博以一言半语不可言尽。今本文仅就从当代高僧真禅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而言,就可窥见其思想博大而精深,影响深远而重大。我们就从真禅法师对佛教的重建和振兴、国际友好往来、佛教现代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发展佛教社会慈善等方面,可以清楚的认识到真祥法师是佛教与“和谐社会”的真正实践者。  相似文献   
29.
净宗 《法音》2006,(4):15-18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召开前夕,论坛组委会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为主题,以佛教的团结合作、佛教的社会责任及佛教的和平使命为选题,举行了有奖征文活动。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投稿踊跃,论坛组委会共收到应征文章397篇,从中评选出“莲花奖”6篇、“精进奖”20篇、“法缘奖”20篇。由于篇幅有限,本期只能从获奖征文中选登一小部分,尚有许多优秀文章未能刊出,读者可自行到相关网站查看。  相似文献   
30.
净因 《法音》2002,(3):10-13
四、回归之代价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革新成功,是以生命为代价的。禅宗六位祖师各人的遭遇便是最好的证明。初祖达摩来华见梁武帝,话不投机[72],而“一苇渡江”[73],说明达摩“不立文字,直指心源”不为上流社会所容纳。达摩遂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74]这说明达摩之“有为之善,非真功德”无法为普通民众所接受[75]。达摩传教时,时常受到“取相存见之流”的讥谤,只得到道育、惠可等少数人的认同[76]。又据《历代法宝记》记载,达摩先后六次被义学沙门下毒,第六次终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