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佛言祖语     
善男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金光明经》听闻信解,不随地狱、饿鬼、傍生、阿苏罗道,常处人天,不生下贱;恒得亲近诸佛如来,听受正法,常生诸佛清净国土。所以者何?由得闻此甚深法故。是善男子、善女人,  相似文献   
22.
一、佛教并不主张贫穷外出朝山,行走于东北乡间小道上。一老农肩挑重担,迎面而来。他好奇地问道:“请问小师父,你是信佛教还是道教?”“佛教,你呢?”老农认真答道:“我既不信佛教,也不信道教,就信‘睡教(觉)’。”说着,他又继续干他的农活。而我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是啊!这位老农为了养家糊口,披星戴月,东奔西忙,他缺少的正是食物、睡眠。因此,他认为睡觉为人生一大乐事,信仰“睡教(觉)”也就很自然了。目前世界上很多人仍处在贫困线下,温饱问题尚未解决,仍在为生活而奔波,哪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精神生活!因此人类首先必须满足必要的物质需求,然后才能谈得上精  相似文献   
23.
24.
念珠选粹     
~~念珠选粹@净照~~  相似文献   
25.
R·G·克林伍德(Robin George Collinwood,1989—1943年),英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新黑格尔主义哲学家。其晚年尤为侧重于探讨历史哲学,由于他在历史哲学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被认为是英语国家中最重要的历史哲学家。甚至有的学者认为“近几十年来分析的历史哲学的发展和成就,部分地要归于克林伍德”。他的著作可以分为三组:第一组为其少年时代的作品,《宗教与哲学》(1916),《知识的图式》(1924)。第二组包括《哲学方法论》(1933),《自然的观念》(1934),及《历史的观念》(1936)的大部分。最后一组包括他的《自传》(1939),《形而上学说》(1940),及《新利维坦》(1942)。《艺术原理》(1936)则部分地与第二组接近,部分地和第三组接近。②其中,他的学生和友人T·M·诺克斯整理的在其死后出版的《历史的观念》一书集中体现了他的历史哲学的思想。下面我们对克林伍德的历史哲学的主要观点作一简介,并综述一下对其历史哲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26.
当代佛教的主导思想是在继承了近代佛教先进思想的太虚大师等所倡导的“人间佛教”的基础上,发扬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代佛教思想理念。关于佛教与和谐社会的理念,如果就广而言之,其思想之广博以一言半语不可言尽。今本文仅就从当代高僧真禅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而言,就可窥见其思想博大而精深,影响深远而重大。我们就从真禅法师对佛教的重建和振兴、国际友好往来、佛教现代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发展佛教社会慈善等方面,可以清楚的认识到真祥法师是佛教与“和谐社会”的真正实践者。  相似文献   
27.
净宗 《法音》2006,(4):15-18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召开前夕,论坛组委会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为主题,以佛教的团结合作、佛教的社会责任及佛教的和平使命为选题,举行了有奖征文活动。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投稿踊跃,论坛组委会共收到应征文章397篇,从中评选出“莲花奖”6篇、“精进奖”20篇、“法缘奖”20篇。由于篇幅有限,本期只能从获奖征文中选登一小部分,尚有许多优秀文章未能刊出,读者可自行到相关网站查看。  相似文献   
28.
净因 《法音》2002,(3):10-13
四、回归之代价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革新成功,是以生命为代价的。禅宗六位祖师各人的遭遇便是最好的证明。初祖达摩来华见梁武帝,话不投机[72],而“一苇渡江”[73],说明达摩“不立文字,直指心源”不为上流社会所容纳。达摩遂于“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74]这说明达摩之“有为之善,非真功德”无法为普通民众所接受[75]。达摩传教时,时常受到“取相存见之流”的讥谤,只得到道育、惠可等少数人的认同[76]。又据《历代法宝记》记载,达摩先后六次被义学沙门下毒,第六次终于…  相似文献   
29.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于2000年8月19日至22日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国内39所院校的43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主要研讨了以下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30.
净因 《法音》2001,(2):11-16
(四)偷盗之根源  由以上讨论可见,偷盗现象如此之普遍,其程度如此之严重,为社会安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持不偷盗戒呢?问题的关键在于首先了知犯偷盗戒的根源何在。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防患于未然。那么促使人偷盗的原因有哪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贫困和不良嗜好是偷盗的直接原因,根源于贪瞋痴之心。  1、 因贫穷而偷盗  《大智度论》把因贫穷而生盗心看成是犯盗戒的第一种原因:“一者持戒因缘不具足故,如贫穷人饥寒急故作贼。”[1]荀子亦云:“乱世之征:其服组,其容妇,其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