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71篇
  49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66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科学与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议要求在科学与宗教这个大题目下各抒己见,不过我认为,这个议题可以更简单地表述为“物与心”的问题。应当如何求得“物与心的世界”的协调,通情达理的宗教家历来对此抱有兴趣,这表明他们觉察到自己只是致力于“心的世界”,而不太关心“物的世界”。可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日益惊人的进步,“物与心的世界”结束了。时至今日,宗教界的现状似乎是:宗教家要按照“从物的世界走向心的世界”这样的途径来更积极地过问“物的世界”的问题。另一方面,以遗传基因重组技术为代表,科学已经由揭示生命体本身发展到可以进行操作的地步,这就把生命的尊严这块“圣地”坦露在眼前而向人类社会的精神、文化领域提出了根本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2.
西方心理学中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及其超越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04,36(2):212-218
当代西方心理学中存在着现代主义取向和后现代主义取向的对立和冲突。冯特以来的西方心理学流派大多属于现代主义的范畴。现代主义的特征是:(1)重视科学的价值,强调科学的方法;(2)信奉经验主义;(3)个体的中心地位。后现代主义取向的核心是社会建构主义,其主要特征为:(1)批判的倾向,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基础进行解构;(2)把社会建构论作为认识论的基础;(3)促进心理学实践的四个转变。尽管两种倾向形成鲜明的对照,但两者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方面,从而构成了超越两者的基础。两种取向的超越需要以科学实在论作为元理论的基础,并需要双方互补、合作和开放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3.
基于积极心理学,采用问卷调查法,对859名老年人进行调查,探讨社会支持对老年人社会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并检验希望与孤独感的中介效应模型及其模型适用性,借此构建四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探索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1)社会支持、希望、孤独感与社会幸福感之间两两相关显著,社会支持、希望和孤独感是影响老年人社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2)社会支持通过希望对社会幸福感影响的中介效应显著;(3)社会支持通过孤独感对社会幸福感影响的中介效应显著;(4)在同时检验希望和孤独感在社会支持影响社会幸福感的多重中介效应时,二者在社会支持和社会幸福感间均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证实了社会支持影响社会幸福感及希望和孤独感部分中介作用的心理机制,为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94.
生成论是当代具身认知科学中的一个新取向。它反对传统认知科学中的表征主义观点,主张心智并非认识者对环境信息的表征和加工,而是行动的制造者,是特定身体构造和身体能力的行动者与环境的互动与耦合过程。激进生成论认为自创生的生成论和感觉运动的生成论在反对表征主义方面过于“温和”。因此,它主张“激进化”生成论,强调基本心智就是一种反应形式,不包含任何内容性心理表征。因此,它要掀起一场反表征主义“革命”。这一激进主张受到来自左右两方面的批评。  相似文献   
195.
信生 《天风》2008,(6):36-37
使徒保罗受圣灵感动说: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林前13:13)他纪念弟兄姐妹"因信心所作的工夫" (帖前1:3),又说:"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 (林后5 :7)由此可见, "信"在属灵的生命和生活事奉上是何等的重要.  相似文献   
196.
读者来信     
《心理世界》编辑部的老师们; 你们好! 看了你们的杂志后,我受益匪浅,觉得这本杂志是我遇到的杂志由最好的一类。 本人出身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从小养成了胆小、自卑、孤僻的性格。在上中学时,父母渴望我能考上大学,整天压住我学习,虽然我考上省重点  相似文献   
197.
(一) 馬震武,罪多端, 筆秃墨干写不完, 利用宗教充教主, 揭开外衣人心寒, 流氓成性啥都做, 奸男淫女一齐干, 杀婢陪葬太殘忍, 宰人破腹驗儿男, 排除异已行暗杀, 血债累累怨冲天。  相似文献   
198.
本文主旨,在说明《易》是中华民族综合文化的起点。它是原始综合的,而不是后世科学分析的,其内容极为丰富。作者认为,《周易》是《易》发展史上的第二阶段,《易传》为第三阶段,后世种种“易说”为第四阶段,此外,还有个第一阶段,那就是原始一段,即“毛胚阶段”。这一阶段的精义,历来说易者,甚少发挥,本文拟补此缺。  相似文献   
199.
要真正理解和把握文化的实质,就应把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的系统来对待。在剖析文化系统时,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文化产品”,即由物质外壳所表征的文化。通常所说的物质文明就属此类。另外,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人,也是文化的特殊表征。这是最外层的文化。进一步接触的将是“文化现象”,即表征着一定文化内容的各种活动和行为,它是形成文化产品的基础。“文化现象”的背后,是“学术层”,即知识、经验层,学术既是主体活动经验的结  相似文献   
200.
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现代新儒学,是中国现代资产阶级思想理论中以人生哲学为思想体系的核心,强调人本的、道德形上学的哲学进路的一个思想流派。相对而言,在现代中国思想史上,新儒家学者们更为重视现代化过程中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情感意向、思维方式等问题,他们建构的人生哲学更具有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研究现代新儒家的人生哲学思想,对于把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