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通过对本地一所三级甲等医院进行的围手术期抗茵药物的干预对照研究,用SPSS软件对470个手术病例的调查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加强抗菌药物的用药管理及进行用药干预,能在对住院时间和手术切口感染率无影响的同时,明显降低手术病例的药品费用,特别是抗茵药品的费用,减轻患者负担.  相似文献   
22.
善即合理性     
需要善的理论我曾假定,在秩序良好的社会中,公民们善的概念,与公认的正当诸原则相一致,并保留了各种原初善的适当地位。那时我是在非常浅显的意义上使用善的概念的。我实际上要区分两种善的理论。其原因在于,在公平正义中,正当概念先于善的概念。与目的理论相反,只有当事物符合于同既有的正当原则相一致的生活方式时,它才是善的。  相似文献   
23.
说服的艺术     
说服的“说”有“劝说”和“辩说”之分,但二者又是分不开的。想劝而使人服.必须“辫”,辩明是与非、利与害、智与愚,才能达到劝之服的目的。这是属于启发、诱导型的说服。此法主要通过对比论证而立论,以不应该怎么样来显示应该怎么样。想辩而使人服,其目的也还是为了劝告、劝戒别人从善茹流,趋吉避凶,由愚向智。这是属于疏通、引导型的说服。不塞不流.不止不污。只有针对对方的思维误区,辨明正与误、真与谬,才能指点迷津,引之醒悟,导其转轨。此法主要是运用驳论.破而后立。总之,都要通过“说”。而说的艺术,实际上是思维的…  相似文献   
24.
学习不良的界定与操作化定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25.
基本特点1、职业道德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范畴。它的产生与发展与社会分工的产生与发展紧密相关。马克思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25页)与道德领域的其他内容相比,职业道德具有的相对独立性较小。这是因为职业道德与职业利益联系  相似文献   
26.
中小学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发展特点与相关因素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用量表测查了82名中小学教师,对教学监控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随着教龄的增长不断提高,1-5年教龄组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显着低于6-15年及15年以上教龄组教师;教学监控能力与教学效能感和教学策略之间存在非常显着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27.
1 John Snow对霍乱流行的控制:物质是第一性的 现代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任何事件的发生,都会有其物质基础.在1853年英国医生John Snow成功控制霍乱的流行之前,霍乱对于整个世界都是难以控制的"瘟疫".  相似文献   
28.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流行病学面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中叶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科学技术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变革,也对医学和流行病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意味着人类利用流行病学思维和方法攻克疾病能力的提高。1 流行病学的内涵及研究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流行病学作为预防医学的牵头学科,其内涵和研究范围都在迅速地扩展。流行病学一词的雏形可追朔到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时代,他在一篇“空气、水、地点”的著名文献中首先使用了“epidemeion”一词,原义“去访问”的意思,引申意义为访问一个社区会发生哪…  相似文献   
29.
30.
三、艺术构思中的逻辑古代有一次举行绘画比赛,试题为一句诗:“深山藏古寺”。很多画家都在“深山”和“古寺”上下功夫,在深山老林中出现一座古寺,构思大同小异。只有一位画家却在“藏”字上下功夫。他是如何表现这个“藏”字的呢?他在画面上只让深山密林出现,并不画古寺,而画一个和尚挑着一担水向山上密林中走去——山上林中有古寺,不言自明矣!众画家和评画者都称赞此画深得题旨,为上品佳作。考察这位画家的构思过程,大致有如下一些推理:既然是“藏”,那么就应该“不露”。(这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省略式,补全则如下:如果是“藏”了的,那么就是“不露”的;既然现在的要求是“藏”,所以应该“不露”。)然而,画面上古寺“不露”,又怎么表现有(藏有)古寺呢?(难处就在这里)这就依靠作者和读者的联想(艺术之妙就在于联想!)。作者的联想过程是:有寺必有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