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2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3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92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4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鲁铱  李晔 《心理科学》2014,37(6):1415-1420
本研究旨在探索“怕导师”现象的文化原因,从师徒关系内隐观分析“怕导师”的影响因素。采用问卷调查和启动实验的研究方法,结果表明:(1)“怕导师”现象是存在的,即研究生害怕来自导师的负面评价。相比女性导师,研究生更害怕男性导师;导师的职称会影响研究生的害怕程度,当导师是教授时,研究生更为害怕。(2)研究生的师徒关系内隐观与其负面评价恐惧有关,越具有“学从师教”观念的人越害怕来自导师的负面评价。(3)“学从师教”文化观的启动会影响研究生对导师负面评价的恐惧程度。  相似文献   
162.
唐辉  周坤  赵翠霞  李纾 《心理学报》2014,46(10):1549-1563
主流决策理论认为人们当遵从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 基于“价” (value)做选择—— 挑选能直接给自己带来最大获益的选项。但决策者实际上经常会基于“值” (worth)做选择—— 挑选令自己当下吃亏或损失的选项, 并认为“值得”。为探索选择吃亏的选项究竟“值”在何处, 研究1利用情境实验操纵“基于‘值’选择”, 发现选择表面吃亏的“值”选项反而能给个体带来更大的延迟获益。研究2a采用归纳法, 确定了吃亏选项会在“惠、善、义、法” 4个潜在维度上被决策者赋予更大的“值”; 研究2b利用测量4个潜在维度的情境测验, 以销售群体的销售绩效和主观幸福感为真实获益的衡量指标, 验证了“基于‘值’选择”与现实生活中的物质和精神获益间存在正向的线性预测关系。研究首次为中国文化中的“吃亏是福”提供了实证证据的支持, 揭示诱使人们选择吃亏选项的是“后福”—— 赋在潜在维度上的延迟获益。  相似文献   
163.
李梦姣  陈杰  李新影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0):1623-1632
非药物成瘾又称“非物质相关性成瘾”或“行为成瘾”。特征性表现包括对成瘾对象的渴望、受损的冲动控制、对成瘾对象的耐受、撤退反应和高复发率等。目前发现的非药物成瘾类型包括病理性赌博、网络成瘾、购物成瘾、游戏成瘾、性瘾以及贪食等。非药物成瘾与药物成瘾在症状学上表现出很高的相似性且具有较高的共病率, 提示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共同的发病机制。从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探讨非药物成瘾的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家庭研究和双生子研究发现, 男性的病理性赌博和贪食障碍具有中度以上的遗传度。分子遗传学研究发现, 单胺能神经递质相关基因, 如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多巴胺受体基因和单胺氧化酶A基因等, 与非药物成瘾有关。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 非药物成瘾者脑内负责奖赏,线索加工和冲动控制的神经通路活动性异于正常对照。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从多个角度入手, 探讨非药物成瘾与药物成瘾的共性和特性。  相似文献   
164.
李占星  朱莉琪 《心理科学》2015,(6):1377-1383
为考察道德情绪对道德决策的影响,研究以123名13岁和16岁的青少年为被试,采用2(年龄:13岁、16岁)×2(情境类型:亲社会、反社会)×2(情绪预期:道德定向、自利定向)的混合实验设计,考察了在不同的情境中和不同定向的情绪预期下青少年的道德决策情况。结果表明,年龄和情境类型的交互效应显著,反社会情境中16岁青少年比13岁青少年更倾向于判断自己会做出道德行为,亲社会情境中两个年龄组的道德决策判断无显著差异。情境类型和情绪预期的交互作用也显著。反社会情境中,青少年在自利定向情绪预期下判断自己会做出道德行为的可能性显著大于道德定向情绪预期;亲社会情境中,两种预期下青少年的道德决策判断不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说明,道德情绪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决策,在不同的情境中对道德决策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65.
方东美的佛学研究,是在世界哲学的宏观视野下,运用现代西方哲学的方法,对佛学理论的重新诠释与阐发,代表了他晚年一部分成熟的思想成果,也是他整个思想体系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他的佛学思想的重心在于发挥佛教圆融和谐的精神,并以此作为中国大乘佛学的根本精神与理论特色.他认为,中国佛学的这种精神特征恰可对治西方哲学的心病,解决西方哲学史上二元对立性的理论难题.由此也可说明中国大乘佛学是完全中国化的佛教哲学.  相似文献   
166.
李庆安  王莉  刘芳  林崇德 《心理科学》2008,31(6):1296-1300
通过干预范式和中介刺激法,选择89名初中一年级学生为被试,采用一系列自编的材料和工具,初步探讨了关键字母法对英文词汇记忆效能的制约因素.结果表明:(1)无论从短期看,还是从长期看.难以识别关键字母,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关键字母法的效能,不过,该因素的制约作用并不显著;(2)无论从短期看.还是从长期看,无论为准确的回忆,还是为大致的回忆,难以提取关键字母释义是制约关键字母法的显著因素.中介刺激法,作为本研究的突出特征,试图继承和发展维果茨基所创立的双莺刺激法.  相似文献   
167.
哲学是什么?胡塞尔认为哲学是反思,俄罗斯宗教哲学家舍斯托夫却认为哲学是一种斗争。实际上,这是理性哲学思维和圣经思维的对立。理性哲学思维基于人是“理性的人”的认识,通过“逻辑”的手段来寻找事物背后的根据,哲学是“爱智慧”。圣经思维却从人是“神性的人”出发,把“雷霆和闪电”作为自己的“逻辑”,把哲学当作“生死事业”,因而哲学是斗争。舍斯托夫对理性哲学思维进行了抨击,他对哲学定义的理解是基于俄罗斯宗教存在哲学的立场。  相似文献   
168.
白纸的高度     
我喜欢白纸。因为每当我面对白纸时,总是充满着倾吐的欲望,充满着写作的冲动和激情。那一张张白纸上好像蕴藏着我用之不竭的情思和灵感,生长着我采撷不尽的奇花和异草……总让我双目喷彩亦痴而醉之。  相似文献   
169.
在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宗教事务局的关心帮助下,中国道教协会会所及中国道教学院校舍建设工程已完成了前期各项准备工作,于2008年11月20日上午在北京举行奠基仪式.  相似文献   
170.
作为中国“轴心时代”的重要思想家,孟子希望以道德化政治,实现天下有道。他提出士人修养的“浩然之气”,在士人与君主的关系上主张“道高于君”,而对于广大普通民众则倡导“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在此基础上,孟子推出了四种士人典范。而在孟子这些思想中,一以贯之的乃是对德性的张扬,在“尊德性”与“道问学”之间,他明显偏重于前者,这是孟子关于士人精神的特色所在。在孟子的精神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种道德信仰和勇气。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孟子是一位信仰道德的“宗教家”,而不是一位代表智性的“学问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