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目前农村婚姻状况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而随着农村经济的振兴、精神生活条件的改善,婚姻状况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包办婚姻日趋没落,青年男女获得了婚姻的自由。 婚姻自由是农村精神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的一大进步。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目前农村中的许多青年男女,在自觉地运用这一进步的精神生活条件的同时,却创造了不自觉的产物——“封闭式”的婚姻。据调查,目前许多农村的适婚青年男女,在本村本土找对象成亲的为数不少,广东个别县成婚比率高达80%,湖北荆州地区的一些农村的  相似文献   
32.
城市环境美的创造是人类文明的一种物化过程,它把人类所取得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成就凝结在人造的环境中,成为文明的外化。城市环境美的创造是技术美、艺术美和自然美的有机统一,而技术美在人与环境的审美关系中,更直接地关系到美的本质。 技术美学研究物质生产和文化生活中的美,它把美学的研究从以艺术为中心,转向了现实生活,探求“人——环境”之间更为普遍的审美关系。它不仅从艺术与其反映的社会生活关系中寻求美的规律,而且从一个更广阔的领域即物质产品的  相似文献   
33.
对弱智儿童14名进行动作协调的系统训练,内容是向目标物分别投套圆圈与投掷小沙包。经过两个半月训练,与另外未经系统训练的更大些的14名弱智儿童相比较,成绩明显高于对比组。证明弱智儿童的动作协调训练是有成效的,可行的,但需要正确的组织与指导。  相似文献   
34.
北京城因四方四正而更显庄严、气派,白杨树因枝干笔直而更冠质朴、伟岸,社会人因品格正直而更有人气,流芳于牲。  相似文献   
35.
可持续发展观本质上是一种创新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是在经济领域,而其最初的着眼点却在于自然环境的保护,最终的关怀是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对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反思和批判,使人们认识到,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就是发展。“发展”的涵义要丰富得多,它意指人及社会的全面的质的进步和提高,更为...  相似文献   
36.
法国艺术理论家丹纳在其著作《艺术哲学》中提出了影响艺术成因的三个要素,那就是种族、环境和时代。根据这一理论,丹纳还提出,伟大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时代的"和声"中产生的,他指出艺术家必须适应社会环境。丹纳的"艺术成因三要素"理论可以说"放之四海皆准",结合海派的成因,"三要素"说提供了一个客观的研究角度和坚实的理论支撑,能够帮助我们揭示海派绘画形成和发展的深层原因以及海派艺术家群体的特质。  相似文献   
37.
制度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们今天站在新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际,有必要认真反思和总结改革开放18年以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到具体的载体、途径上的一系列经验教训。本文试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途径作一初步的探讨。在探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时,首先需要重申一个常识性的、却又时常为人们所遗忘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精神文明作为人们之间的观念关系,“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  相似文献   
38.
仲晓波  吕士楠 《心理学报》2003,35(3):333-339
通过针对包含两对汉语同音异义词(“qui(4)shi(4)”(“趣事”或“去世”和“sheng(1)xue(2)”(“声学”或“升学”))的10个发音人语料的声学特征分析和知觉实验,结果发现:消除这两对同音异义词歧义的不是词重音而是句子重音。这个研究结果说明:汉语中句子重音能够通过选择强调同音异义词的某个音节来消除它们的歧义。  相似文献   
39.
国外关于韵律特征和重音的一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仲晓波  杨玉芳 《心理学报》1999,32(4):468-475
该文对韵律特征(包括其中的重音)这一研究领域近年的一些主要研究成果进行了一个小结。小结分两部分:(1)韵律特征及其作用;(2)关于重音的研究。文章对后者进行较详细的讨论,这个讨论分为重音的声学参数、重音的作用以及重音和其它韵律特征变量相互作用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40.
人的权利和自由及其在社会和国家中的地位问题,一直是每一个阶级社会中的政治和民主的现实问题。这是自然的和客观必然的。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权利和自由总是表现和反映了处于整个复杂性和矛盾性之中的每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个公民在法律上的地位,及其权利和自由的性质、范围和保障,对于每个公民的生活、个性发展和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有着头等重要的意义。因此,这个问题在每一个国家中,就成为衡量社会制度、政体与国体的民主与进步的决定性的标准之一,就成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