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古兰经〉在中国》,是林松先生继《〈古兰经〉知识宝典》之后推出的另一部有关《古兰经》的专著。专著汇集了作者近20年来陆续写成的文章、评论、演讲、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暴力环境接触、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反刍思维及网络道德之间的关系,选取100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暴力环境接触问卷、网络攻击行为量表、反刍思维问卷及网络道德问卷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暴力环境接触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间接地通过反刍思维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产生作用;(2)网络道德在暴力环境接触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影响中起显著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在低网络道德水平下,暴力环境接触能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而在高网络道德水平下,暴力环境接触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家庭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发挥着学校和社会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这是由家庭所独有的功能决定的。当前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应突出和强调家庭的重要地位。从家庭与青少年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来看,直接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的是家庭的功能缺陷而不是家庭结构的变化,所以,优化家庭功能,是当前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但这不能仅仅期待广大家长的自觉,要想转变传统观念,把法律的触角伸向家庭,必须在法律上做出规定才是切实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15.
集群行为:界定、心理机制与行为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集群行为有两个特征:以群体行为的姿态出现; 行为的目的在于提升群体的利益。集群行为理论、精细化社会认同理论和去个性化理论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集群行为的形成、发展及维持进行了解释。其中, 社会认同、愤怒情绪以及效能感描述了集群行为发生前的心理准备状态; 群际间不良的互动模式以及志同道合者的出现, 是大规模集群行为得以引爆的重要条件; 而在集群行为爆发后, 群体内所形成的暂时性的、情境性的“规则”则是集群行为得以维持的关键。目前集群行为研究常用的方法有:特定情境下的参与行为意向测量和对历史数据的回溯。西方集群行为的理论与研究对于探讨我国群体性事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18.
为考察外倾性、敬畏、自我控制与生活满意度间的关系,采用问卷法对858名成人进行调查。研究采用偏差校对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置信区间法,采用AMOS22.0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发现:(1)外倾性、敬畏、自我控制与生活满意度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2)外倾性直接影响生活满意度;(3)外倾性可以分别通过敬畏、敬畏→自我控制两条间接路径对生活满意度产生中介效应。结果表明,成人的敬畏、自我控制在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间具有链式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9.
我国考古学者于20世纪末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发掘出了丰富的汉代墓室壁画,壁画的表现内容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东汉时期当时的社会风貌,画面出现了山川、牛羊、树林等山水画意象,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这些图像真实生动,有着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及审美意义。基于此,对内蒙古汉代墓室壁画中的山水场景与图像成因、内容以及造型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梳理。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