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1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90篇
  2997篇
  2020年   1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93篇
  1990年   85篇
  1989年   89篇
  1988年   100篇
  1987年   116篇
  1986年   83篇
  1985年   107篇
  1984年   101篇
  1983年   129篇
  1982年   83篇
  1981年   79篇
  1980年   71篇
  1979年   76篇
  1978年   61篇
  1966年   48篇
  1965年   131篇
  1964年   104篇
  1963年   126篇
  1962年   54篇
  1958年   60篇
  1957年   53篇
  1956年   28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41.
这篇文章,按其标题来说,是介绍关于 G·卢卡奇的理论成就的争论,关于如何理解这位匈牙利思想家的著作的争论。它还包括一些有关卢卡奇的传记资料以及作者的评论。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K·施列茨卡的《G·卢卡奇的思想世界》”一文的继续和补充。在过去五十年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匈牙利思想家 G·卢卡奇占有一席特殊的地位。他在哲学和文艺理论方面广泛的成就以及他在马克思主义运  相似文献   
842.
世界的社会思想史证明:总的来说,在革命风暴时期,人们对世界观问题的兴趣会大大加强。随着新兴阶级和集团自我意识的发展,其代表人物对正在进行的社会变革进行富有哲理的思考、确定自身在社会与世界上的地位以及确定改造社会与世界条件的要求也不断增长。在当代非洲社会中,这种要求非常强烈。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非洲思想意识的性质。这种思想业已形成,它作为一种被奴役  相似文献   
843.
这篇文章从各个方面宣扬修正主义的“全民国家”观点。全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证“全民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继承关系”。作者认为:“全民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直接继续,它们是同一个国家的两个发展阶段。当还存在剥削者和剥削时,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国家;从消灭剥削时起,就变成“全民国家”。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实质仍然保持在“全民国家”之中,但“全民国家”已不是旧意义上的国家,它表现社会所有阶层的利益。在第二部分中,作者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内和对外的职能方面来论述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和“全民国家”的共同点和差异点。作者认为:在对内职能方面它们的经济职能、政治职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执行苏联法律和保障公有制)和文化教育职能是共同的;不同的是,在“全民国家”里,镇压国内剥削阶级的职能已经“衰亡”并且“失去意义”。在谈到对外职能时,作者认为:它们的这种职能是共同的。它们除了制止帝国主义的袭击和使人民作好准备去对付帝国主义的侵略外,正利用一切可能,在经济、文化、政治甚至有时在军事方面努力寻找同资本主义国家达成协议和合作的更合适的形式。在第三部分中,作者用了较多篇幅,论证在进一步发展民主的同时要保持强制手段,来对付那些破坏社会主义准则和法律的人,以及那些无纪律、无组织、不诚实的公民。但这种强制完全不同于对阶级敌人的强制,尤其不同于暴力。最后,作者还特别谈到物质刺激。他说什么:“物质利益的原则是使工作人员遵守纪律,鼓励他们提高专业能力,诚实地对待职守,养成共产主义劳动态度的最重要因素。”他认为,这是“以共产主义教育人们的因素”。  相似文献   
844.
论存在者与本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从逻辑学与本体论的区分入手,强调了本质概念和存在概念的本体论或实存论性质,提出了一条区别于传统思辨哲学的从经验的存在者到先验的存在者的致思路线;尔后依次从质料与形式、本质与存在、主体与偶性三个层面阐述了阿奎那的本质特殊学说和实体(单纯实体和复合实体)学说;最后则强调了作为“第一存在”的“绝对单纯性”的上帝的本体论地位和形而上学意义。  相似文献   
845.
晚期海德格尔的三天讨论班纪要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本文取自美因河畔的V .克罗斯特曼出版社 (VittorioKlostermann ,FrankfurtamMain)于 1977年出版的《四个讨论班》 (VierSeminare ,1977)一书。该书辑录了海德格尔在 6 0年代和 70年代四个哲学讨论班的讨论。由于该书篇幅较大 ,我们摘译了 196 9年 9月 7日、 1973年 9月 7日和1973年 9月 8日这三天的讨论 ,内容涉及语言、希腊哲学、胡塞尔哲学和技术问题等。其中关于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评论 ,虽然数量不多 ,但值得关注。196 9年讨论班的举办地是法国普罗旺斯的多尔 (leThor)。 1973年讨论班在德国弗莱堡的采林根区 (Zaehringen)海德格尔寓所举行。参与者主要是法国哲学家。原文记录是法文 ,记录者有《存在与时间》的法译者F 费迪耶 (FFedier)、瓦岑 (FVezin)、蒙日 (Mongis)、塔米尼奥(Taminiaux)等。全部记录都向海德格尔宣读过。最后由居尔·奥赫瓦特 (CurdOchwadt)将法文记录译为德文。  相似文献   
846.
一、问题的提起今天,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学家,譬如马克思主义者贝尔纳、多布罗夫等和各种流派的非马克思主义者,如戴苏拉·普里斯(de Solla Price)、波佩尔、法耶阿本特(Feyerabend)、库恩、拉卡图斯(Lakatos)、图尔敏(Toulmin)等。都在研究科学发展的规律和趋势问题,并且就这些问题提出了各种见解。对于科学发展的规律性的认识,是和如何理解科学以及如何看待科学和社会的关系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是和客观规律具有什么性质以及是否承认社会发展具有  相似文献   
847.
真理——认识主体对存在于意识之外、不依意识为转移的认识对象所再现的符合于客观现实的反映;为社会实践检验过的人的感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理论中的客观内容。真理是愈来愈全面地、深刻地反映着相互作用的、变化的矛盾客体的认识成果的这种无限联系着的连贯性、继承性。这种对真理的历史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区分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基石;与这一点相联系,马克思主义把认识看做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辩证运动。真理问题是辩证逻辑的最主要的问题之一。不应把真  相似文献   
848.
4月28日,国家宗教局在银川召开"2010年朝觐工作联席会议暨2009年朝觐工作总结表彰会议"。会上,国家宗教局隆重表彰了14名在2009年朝觐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先进个人。这14名先进工作者,有的是多年从事基层宗教工作的干部;有的是第一次参加朝觐安保工作的"新兵";有的是专门负责朝觐穆斯林卫生防疫、医疗救护工作的白衣天使……在朝觐期间,他们视朝觐穆斯林为亲人,甘作铺路石、甘当孺子牛,在加强安保、组织服务、制止零散朝觐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辛勤劳动,为实现2009年朝觐工作政治安全和人身安全两大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近期,部分先进工作者(马淑琴、穆卫宾事迹已在本刊今年第6、7期分别刊登)结合自身工作为本刊撰写了获奖感言。通过他们真诚、朴实的笔触,生动反映了朝觐工作团的精神风貌,展示了朝觐工作队伍的良好形象。我们希望,通过奖掖先进,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和支持朝觐工作,使朝觐事务管理向着机制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849.
对库恩的哲学一般解释认为他持有这一观点:竞爭的理论的不可通约性,以及观察的理论负载,几乎使关于竞爭的范式的合理爭论不能进行。如果这种解释反映他的眞正观点的话,那么他的主张显而易见是荒谬的,而且用历史上的相反事例是不难驳倒的。容易驳倒的不是不可通约性命题本身,而是库恩对它的完形(gestalt,或译格式塔,形态——译注)解释。这种完形解释还歪曲他更为基本的范式的思想,而且本来就是混乱不清。这一重构不乞灵于完形就能够解释和捍卫不可通约性命题,而且还可以说明:诸如常见的戴维森、劳丹等人的批评,以及如巴恩斯(Barnes)的不受欢迎的推举,都是根据库恩一定是一位极端主义者的设想,都是针对着他不必持有和不应持有的各种观点的。  相似文献   
850.
《海德格尔与精神哲学》是对海德格尔早期和晚期哲学的广泛的解释,主要是针对一般地发生在形而上学与精神哲学中的一系列问题。该书写得清楚易懂,完全没有那些塞满了海德格尔论著中的艰涩术语、精妙语词以及巧饰的重复解释。作者思想上虽然和英美哲学界一致,但该书并不是对海德格尔思想的一般介绍,也不是企图把海氏所关注的问题和术语“翻译”成某种比较熟悉的哲学习语。确切地说,该书是对把海德格尔有名的转变(Kehre)前后所关注的问题联系起来的东西,进行创造性说明,因而也是对究竟有什么变化的说明。正如这一主题所表明的那样,这一切都是以一种可接受的并且可吸收的方式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