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8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200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84篇
  1991年   93篇
  1990年   88篇
  1989年   91篇
  1988年   109篇
  1987年   120篇
  1986年   84篇
  1985年   112篇
  1984年   102篇
  1983年   130篇
  1982年   84篇
  1981年   81篇
  1980年   73篇
  1979年   79篇
  1978年   63篇
  1966年   48篇
  1965年   131篇
  1964年   104篇
  1963年   127篇
  1962年   54篇
  1958年   64篇
  1957年   53篇
  1956年   28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象这样规模的汇编不是一件可以轻易做到尽善尽美的工作;对于在概念方面的配备还在犹豫不决和专家们尚未达到确定其专阴术藉的一阴学科靛来,它儿乎是一项赌注。事实上,在社会学方面,用法文出版的这种类型的著  相似文献   
132.
在党的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所通过的苏共态的斗争。苏联哲学家们对这一斗争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近年来,他们对揭露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理论作了不少工作,写了一些批判唯心主义哲学的书籍。其中引人注意的是П.П.切尔卡申的一部学术专著《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大家知道,这一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一般科学认识来说,都具有巨大的意义。如果不顺利地解决这一问题,就不可能从科学上揭露唯心主义。但是,对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问题的研究仍然  相似文献   
133.
选自胡克的《理性、社会神话和民主》一书第九章的这篇《辩证法与自然》,真是一篇在二十多年中一直被胡克自以为对辩证唯物主义作了系统的“批判”,并被资产阶级学者魏纳尔选为“科学哲学读物”,又被著名的资产阶级反共专家克林顿·罗席特尔和乔治·李许特海姆等人反复引证,当作他们“批判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的重要文章。  相似文献   
134.
M.馬尔科維奇的《今日的辯证法》一文,是南斯拉夫杂志《我們的主题》一九六三年第九期(辯证法問題专号)的第一篇文章。作者强調指出,辯证法作为普遍的哲学方法,不仅是获得知識的方法,而且是研究和解决人道主义問题、确定人們活动的目的和手段的方法。作者认为当代大多数論述辯证法的著作的“根本缺点”在于:对辯征法范疇缺乏确切的說明,把辯证法原則解釋成絕对的教条,辯证法的論证和运用有很大局限性。而那些反对所謂教条主义的“馬克思主义者”,也极不关心辯证法问題。作者认为,辯证法就是普遍的哲学的方法論、方法、理論、实踐和事物本身的辯证法。作者认为辯证的原則和非辯证的原则在实踐經驗上都有一定根据,辯证法原則不能完全駁倒非辯证的原則。作者在談到自然辯证法时,肯定自然辯证法的存在。但认为自然辯证法和人的辯证法是不可分的。作者在强調人是自然的人,自然是人的自然,主体和客体密切联系时,否定了物质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原則,攻击了恩格斯坚持的辯证唯物主义反映論。作者认为,革命就是促进人的解放,辯证法就是促进自然人化,实現人的自然(本性)的革命的方法。作者把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說成是一般人道主义的共产主义.作者认为,进步的最高标准是人的全面解放,在現有历史条件下实現最大限度的人性自由;辯证法就是实現进步的理論和方法。总之,作者力图用資产阶級的人性論、人道主义来曲解辯证法,修正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35.
本文譯自作者于1962年出版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及其克服的途徑”一书。該书共分五章,即:一、矛盾及其在发展中的作用;二、社会主义矛盾的基本特征与其发展;三、从以往的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矛盾;四、社会主义的矛盾的形式和解决方式;五、从社会主义到共产主义。这里譯出的是該书的第一章,其中第一、三节是摘譯,第二节是全譯。在这一章里作者閘述了他著述此书时所遵循的一般原則。其中,在第一节里,他分析了矛盾的实质,认为矛盾是运动,同时也是其他任何运动形式的泉源或潜在基础。他认为矛盾的任何具体形式必然以下列諸条件为前提:一、統一物分裂为二,現象內部出現对立的力量或趋势;二、在各种力量的相互关系中建立一定的形式;三、存在着矛盾展开的条件;四、矛盾只能在一定界限內展开;五、过程中有一个主导力量;六、存在着使矛盾得到解决的前提或手段;七、旧矛盾中具备有新矛盾的萌芽。在第二节里,作者分析了同一、差別、对立、矛盾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关系。他认为同一是对一个对象的实质与另一个对象的实质的区別的确定;差別是两种沒有达到相互排斥程度的現象之間或同一种現象的不同方面之間的相互关系;对立是同一个統一物的两个相互排斥的方面的关系;相互渗透是两个极端在斗爭形式中的相互关系,也就是矛盾。在第三节中,作者分析了作为解决矛盾的手段的飞跃。他认为漸进性和飞跃不是同一的,但也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漸进过程是为旧质向新质的飞跃轉化作准备,而飞跃則是完成漸进的发展并为不断的运动創造条件。飞跃是漸进性的中断,甚至在不經过爆发而实現轉化的条件下也是如此。飞跃是旧质的质变,是旧质为新质所代替,但并不是把旧质全部抛弃,而是一方面加以否定,另方面加以保留。飞跃是根本解决矛盾的唯一方式。  相似文献   
136.
作者在本文中討論狹义的意义,即符号的意义問題。他說“維也納小組”的新实証主义者把“有意义性”和“可检驗性”等同起来。这个“意义是检驗方法”的公式成为一系列新实証主义“意义”观念的出发点。这些观念又可分为两类:(一)是把意义归結为主体对符号的这种或那种反应,其中包括布里奇曼的操作主义。这种看法与石里克的看法相接近。罗素也把意义解释为詞或符号对行动的关系。維特根施坦晚期认为意义是用詞的方法。作者认为把意义看作反应、行动,是不正确地把动物行动的特征搬到人的自觉活动方面来。(二)是把意义同由符号組成的結构等同起来。这一看法在一定范围內是正确的。这里牵涉到意义的形式化解释、机器翻譯等問題。但作者认为卡尔納普、奈伊拉特都把这种看法絕对化了。作者在批判新实証主义对意义看法的同时,自己也提出了一个关于意义的定义。他說,意义是由詞或由符号来代表的信息的不变項。这个定义着重提出信息,也指出意义不直接反映现实。那些經常具有意义的符号的认識作用也是間接的。由于符号本身具有約定性质,它不能反映现实,但它能促进反映现实的过程。关于意义是物质还是精神的問題,作者认为这取决于意义表现在什么信息結构中。它在邏輯关系中是精神的,在生理或机器的信息中是物质的。作者还主张不可能寻找出意义的一般定义,正如不可能寻找出“一般存在”那样。最后作者认为他在文章中提出的关于意义的定义有实践上和理論上的优越性,因为它指点我們根据相应条件运用意义形式中的一种,而新实証主义的主观主义观点则在这方面会起妨碍作用。  相似文献   
137.
苏联《哲学科学》杂志从1961年起組織了一次关于现代資产阶級哲学批判的方法論問題的討論,先后发表了六篇文章,它們是:A.波利卡罗夫(保加利亚)的《現代唯心主义的一般特点和对它进行批判的方針》(1961年第3期);斯克沃尔佐夫的《列宁的党性原則和現代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問題》(1962年第6期);捷洛格拉馬吉克的《多元論的方法論与对現代資产阶級社会理論的批判》(1963年第2期);留布丁的《十九至二十世紀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則》(1963年第5期);阿謝耶夫的《現代唯心主义的若干特点和对它进行批判的方法論問題》(1963年第5期);別吉阿什维里的《是否需要对現代資产阶级哲学作內部的批判》(1963年第6期)。最后发表了这里譯出的这篇文章,作为这次討論的总結。在这次討論中,特別在对現代資产阶级哲学的所謂“內部批判”問題上发生了爭論。波利卡罗夫、別吉阿什维里等人提出要采用通过揭露有关观点的內在矛盾来使其自我駁斥的“內部批判”方法,幷认为这种方法是一个尖銳武器,因为現代資产阶级哲学中充满着內在的矛盾。阿謝耶夫則认为所謂內部批判不是馬克思主义理論所特有的,更不可能是同現代資产阶级作斗爭的主要方針。在納尔斯基等人的这篇总結文章中,对这次討論作了評价,幷着重对“內部批判”問題发表了他們的意見。他們认为首先应当拋棄“內部批判”这个不确切的术語,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对被批判的学說采取“內部批判”的方法,而是要揭露这些学說的內在的根据不足。而且,这种批判方法还要以社会經济分析、阶级分析、共产主义党性原則等等作为自己的前提、必要条件和基础。  相似文献   
138.
苏共第二十次和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以后,苏联哲学科学发展的几年,乃是社会学研究数量大大增长的几年,出版了许多这方面的大部头著作(《苏联工人阶级文化技术水平的提高》[М.Т.约夫楚克等编,莫斯科社会经济书籍出版社,1961年];《社会和个人》[阿列欣娜等编,沃龙什,沃龙什大学出版部,1961年];《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规律性》[А.И.契斯诺科夫编,莫斯科《高等学校》,1961年];《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诸问  相似文献   
139.
海德格尔是德国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早年受现象学派创始人胡塞尔的影响很深。从1927年起,先后发麦了《存在与时间》、《什么是形而上学》、《柏拉图的真理学说》等书,成为德国存在主义的创始人。曾在希特勒时代担任德国夫赖堡大学校长,积极用反动哲学思想为法西斯政权服务。希特勒垮台后一度被迫退休。现在不但重新担任夫赖堡大学教授,并且纠合门徒,传授“奥秘”,俨然成了教主。海德格尔把自己装扮成“最关心”人的存在的哲学家,用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唯心主义本体论反对哲学唯物主义。本刊围绕着这种思想,选译了下列三篇文章:盖登科的《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是论证哲学非理性主义的形式》一文谈到海德格尔取消主体与客体的对立这种反理性主义的实质;海德格尔的《回到形而上学的基础》,表明他的本体论是彻头彻尾的主观唯心主义;阿勒尔斯的《海德格尔的意义》是评论兰根的《海德格尔的意义》和海德格尔的思想的。  相似文献   
140.
根据德国统一社会党第六次代表大会的决议,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长期以来就在着手编写《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大纲》。负责编写这本《大纲》以及领导这个编写集体的有一个委员会,其成员有:柏林的克莱因教授,耶拿的门德教授,柏林的莱因哈特博士,莱比锡的赛伊德尔博士,柏林的叔巴特博士、斯梯列博士和乌尔利希博士。领导这个委员会的是门德教授和乌尔利希博士,编写委员会秘书处的秘书是柏林的考夫霍尔特。编写委员会下面共有五个编写组,这五个组是适应这本大纲的五个时期而成立的。这五个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