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5篇
  16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1999年   3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2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1篇
  1968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9篇
  1963年   11篇
  1961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儒学是人类中心主义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学主张“以人为中心”,是指以人的问题为中心,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是以人的利益为中心,主宰、掠夺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儒学提倡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特征的德性主体,不是提倡以人与自然分离、对立为特征的认识和价值主体。儒学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同情、尊重一切生命的生存与权利,以“万物一体”为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3.
This cross-sectional study examined personal growth and meaning in life among mothers and grandmothers who recently went through major transitions in a woman’s life. It investigated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internal resources of perception of self (self-esteem) and perceiv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tuation (cognitive appraisal of threat, challenge, and self-efficacy) and the external resourc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s well as two background variables: age, and frequency of meetings between mothers and grandmothers. Participants were 152 first-time mothers 6–24?months after delivery, and their own mothers who were first-time grandmothers (n?=?152). The results showed differential contributions to meaning in life and personal growth in the two generations, indicating that the proposed variables can indeed explain growth and meaning in life in these life stages. They reveal not only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sponse of mothers and grandmothers to these parallel life transitions, but also how information about one generation may help explain the response of the other. The different patterns of associations which emerged for growth and meaning in life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4.
2020年最后一天,郭永玉教授应《心理新青年》网络平台的邀请,接受了两个小时的访谈。他介绍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强调了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回顾了他先后在华中师大、南京师大、武汉大学和在国外的求学过程,认为心理学史、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虽然是其所涉及的看上去跨度很大的三个学科,但有一种线索贯穿始终,那就是人性问题。郭教授还谈到人格心理学的分化与整合问题,结合社会阶层研究讨论了心理学促进社会治理的途径,强调了心理学的社会科学属性和使命,认为既要重视学术服务社会特别是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又要保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最后,他对青年一代学者提出了治学的建议,希望青年学人要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大格局,做出无愧于时代要求和自我理想的新贡献。访谈全文经《心理新青年》授权《心理学探新》发表,特向《心理新青年》编辑部的所有同事们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5.
肿瘤生物学中一个矛盾现象是:曾经被认为促进肿瘤生长增殖的癌蛋白,现在发现它可以引起肿瘤细胞自杀。自杀行为由癌蛋白促凋亡介导完成,MYC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癌蛋白的这种行为可能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治疗癌症是否完全合理,有待临床实践的进一步验证,今后的抗癌治疗应该辩证合理地看待肿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
7.
<正>"我是谁","人何以为人","谁在控制内心"……人类,这本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生灵,却偏偏有着极为复杂的心理机制,对自我的追问也从古至今、绵延不断。故而"存在"不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本体论之下的深度反思。走出柏拉图的洞穴,仰望康德的星空,戴上荣格的面具,看向拉康的镜子,千年哲学史不断为德尔菲神庙的箴言做以脚注,却未曾想,一门兴起不过百年的学科悄然而至,跃跃欲试。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  相似文献   
8.
<正>2019年4月26~28日,全国第五届情绪与健康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在信阳师范学院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心理学会情绪与健康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信阳师范学院、河南省心理学会、深圳市心理学会承办。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中科院心理所所长傅小兰,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情绪与健康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李红,河南省心理学会理事长、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赵国祥,中国心理学会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罗劲,深圳大学教授罗跃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周永  相似文献   
9.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factorial and diagnostic validity of the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Second Edition (BDI-II) in Croatian primary health care. Data were collected using a medical outpatient sample (N = 314). Reliability measured by internal consistency proved to be high. While the Velicer MAP Test showed that extraction of only one factor is satisfactory,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indicated the best fit for a 3-factor structure model consisting of cognitive, affective and somatic dimensions.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ROC)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e BDI-II to have a satisfactory diagnostic validity in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healthy and depressed individuals in this setting. 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AUC),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were high with an optimal cut-off score of 15/16. The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are discussed regarding the use of the BDI-II as a screening instrument in primary health care settings.  相似文献   
10.
問題謝切諾夫曾經指出研究儿童內抑制发展的重要意义。对于儿童来說,延緩抑制是一种比較困难的內抑制。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有的是比較5岁和12岁儿童的延緩抑制的差别,有的是研究9岁以上儿童延緩抑制的发展。这些实驗結果,一方面說明了5岁儿童形成延緩条件反射是极其困难甚至不可能的,另一方面也看到9岁以上儿童的延緩抑制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漸发展的情况。但是綜合这些研究尚不能比較完整地看到延緩抑制在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尤其是6至9岁年龄阶段儿童延緩抑制的发展情况及其在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地位。根据上述已有的实驗結果,我們設想儿童的延緩抑制在这一年龄阶段可能有一个比較重要的发展。同时,为了能比較完整地看到儿童延緩抑制的发展过程,所以我們进行了本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