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2篇
  免费   525篇
  国内免费   1227篇
  345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79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213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211篇
  2013年   181篇
  2012年   202篇
  2011年   211篇
  2010年   263篇
  2009年   247篇
  2008年   198篇
  2007年   245篇
  2006年   225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6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良的亲子依恋是导致儿童抑郁症状的风险因素,但其对儿童的影响会因儿童对环境的生物敏感性不同而存在差异。为探究家庭中母子、父子依恋对儿童抑郁症状的影响及儿童生物敏感性(本文中采用迷走神经抑制作为指标)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结合行为任务、问卷报告、生理测量等多种研究手段,招募150名学龄儿童(平均年龄8.64岁,63名女孩)参与研究。结果表明:(1)学龄儿童的母子依恋水平高于父子依恋水平。(2)高水平的母子依恋与父子依恋会同等程度地降低儿童的抑郁症状。(3)儿童对环境的生物敏感性对母子依恋影响儿童抑郁症状路径的调节作用显著,生理上对环境更敏感(高迷走神经抑制)的儿童更易得益于高母子依恋,表现出较低的抑郁水平;但同时,这类儿童在母子依恋较低时也更易表现出较高的抑郁水平。(4)儿童的生物敏感性对父子依恋影响儿童抑郁症状路径的调节作用不显著,高父子依恋对生物敏感性水平不同的儿童均存在有利影响。(5)在不同情境中测量的迷走神经抑制对亲子依恋影响儿童抑郁症状的调节作用模式相似,表现出跨情境一致的特点。本研究率先揭示儿童迷走神经抑制与亲子依恋对儿童抑郁症状的联合作用机制及父母角色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考察初中生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变化轨迹及两者间的关系,采用关系网络问卷、孤独感量表对西安市的875名初中生(M=12.73±0.18;男生494名)进行三年追踪测量,使用多元潜变量增长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初中三年,中学生的友谊质量逐渐提高,孤独感水平逐渐下降;(2)初一时的友谊质量和孤独感水平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初中三年期间二者的发展速度也存在个体差异;(3)初一时的友谊质量可显著预测初一时的孤独感水平(β=-1.77,p<0.001)及随后的发展速度(β=0.20,p<0.05);(4)男生的孤独感水平初始值高于女生,友谊质量的初始值则低于女生;高SES个体孤独感的起始值高于低SES个体。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初中三年期间个体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动态变化关系及友谊质量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对改善青少年孤独感的现状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词频效应指语言产生中人们对高频词汇的加工比低频词汇更快更准确的一种现象,它可能发生在语言产生中的不同阶段。对青年人和老年人词频效应的不同特点和加工机制进行比较,可以考察语言产生的认知老化机制。通过语言产生理论可对词频效应的老化进行预测,提出词频效应在个体发展和老化阶段的相对稳定性,分析老化导致词频效应相关的神经基础和加工时间进程的改变。未来研究可进一步分离词频效应与习得年龄效应对语言产生老化的影响,并扩展至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中。  相似文献   
4.
保持手卫生是感染防控的重要策略,但是如何提高其依从性成为预防传染性疾病和减少医疗机构获得性感染的一大挑战。以行为科学为基础的手卫生助推干预以更“隐性”的方式将洗手转变为一种可自动触发的行为习惯,弥补了以知识分享和健康宣教为主的传统手卫生干预策略的诸多局限性。基于影响机制的不同,手卫生助推干预策略可分为提供决策信息、优化决策选项、影响决策结构、提醒决策方向4个大类的框架体系。多模式助推策略的有效性也已在实践中得到印证,但目前还非常缺乏在中国社会文化情境下开展的助推洗手行为的干预研究,今后可尝试基于行为科学理论有针对性地在医院、学校和社区等公共场所开展此类干预研究和实践,为感染防控、疾病预防和改善公共健康做出相应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厌恶是人和动物最基本的情绪之一,起源于口腔对苦味(有毒)物质的排斥,常伴有恶心呕吐和远离诱发刺激的强烈愿望,具有回避潜在疾病威胁的功能。大量动物和人类研究表明,催产素、孕激素和雌激素不同程度地影响核心厌恶刺激的感知、核心厌恶情绪的产生与表达、条件性厌恶习得和厌恶表情识别。三种激素主要通过作用于五羟色胺、γ-氨基丁酸、乙酰胆碱和谷氨酸等神经递质受体,调节杏仁核、脑岛、前扣带回、壳核、梨状皮层、额中回等脑区活动,影响厌恶加工。未来研究应当在准确测量激素水平和控制实验任务难度的基础上,探究各激素对不同感觉通道厌恶加工的影响,及其性别的调节作用;同时结合脑成像技术和动物行为学,明确各激素影响厌恶加工的神经内分泌机制。  相似文献   
6.
许多企业采用人工智能服务应答顾客需求,然而多项研究指出用户并不总是对此感到满意。本研究围绕着用户对AI的心灵知觉的产生和影响,探索了驱动用户对AI服务态度的关键因素及使用促进策略,包括(1)机理分析层面:用户与AI早期接触的线索和体验因素如何使得人们产生了AI“擅长计算却缺乏感受”的心灵知觉?(2)调节作用层面:不同的用户内部状态和AI外部特征怎样调节了这种心灵知觉的形成和激活?(3)促进策略层面:将AI拟动物化和提供技术援助为何能借助心灵知觉使得用户在更广泛的场景中接受来自AI的服务?本研究试图在学理层面构建一个基于心灵知觉理论的新型AI服务接受模型,为从理论上解释用户对AI服务的矛盾态度提供心理学参考;同时试图在实践层面上借助心灵知觉理论提出两种促进用户接受AI服务的路径方法,为企业在服务中提升AI的应用效能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442名初中生为被试,采用历时20个月的纵向研究考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SES)和积极品质对中考成绩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1)家庭SES、积极品质整体发展水平可以同时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在20个月后的中考成绩;(2)积极品质整体发展水平在家庭SES与中考成绩之间存在中介作用,即家庭SES越高,初中生的积极品质整体水平越高,其中考成绩越好。研究结果提示积极品质可以补偿低家庭SES对学生中考成绩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伪忽视是指个体存在的轻微偏左的不对称空间注意,而视觉空间伪忽视和表征伪忽视是其两种主要表现形式。研究初期,研究者认为两种伪忽视基于相同的注意定向左偏机制,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它们存在神经机制的差异。本文主要从两种伪忽视神经机制的异同出发,梳理近期研究结果,以期增进对伪忽视的理解。未来研究可以从认知时间进程角度或设计更为完善的研究范式进一步探讨这两种伪忽视神经机制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成功恐惧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运用成就动机问卷和投射测验研究了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成功恐惧。结果表明 ,大学生的成功恐惧有四种 ,分别与人际、家庭、学业和事业有关。由投射测验引起的成功恐惧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和专业差异。成就动机、追求成功的动机与成功恐惧负相关显著 ,避免失败的动机与成功恐惧正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偶像崇拜与学业自我概念、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 ,选取北京市某普通中学 42 8名初一至高三的学生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1 )有偶像的中学生人数显著高于无偶像的人数 ,“歌星影星”与“著名人士”是其崇拜的主流。 (2 )学业自我概念及其各维度在有无偶像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3)主要偶像类型对学业自我概念具有显著主效应。 (4 )有无偶像和主要偶像类型对学业成绩均没有显著主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