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85篇
  4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继愈先生以93岁高龄离我们而去了。我结识任先生的时间不长,是从1997年无神论学会重建时开始的。12年的接触,任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
理想情感是人们期望获得的情感状态。情感评估理论认为文化对理想情感的塑造有着重要影响,主要的影响途径有文化体验、文化价值观和社会文化变化。理想情感对个体会产生具有文化特异性的影响,主要会影响个体的偏好及选择行为、混合情绪体验、身心健康和社会认知决策。理想情感研究未来发展可以着眼于4个方向:使用纵向视角研究理想情感,进一步探索理想情感的前因变量,打造适合中国文化的心理健康标准和通过认识理想情感来消除文化隔阂。  相似文献   
3.
IntroductionDespite well-established evid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posttraumatic growth (PTG), there remains a paucity of evidence regarding the mechanism that underlie this relationship.Objective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PTG, while exploring self-compassion as an intermediatory factor in this association.MethodA cross-sectional study with 447 college students was conducted in Trabzon, Turkey. The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ling (SEM).ResultsResults indicated that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self-compassion were associated with PTG. Furthermore, a significant indirect effect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PTG via self-compassion emerged.ConclusionBased on the study findings, tailored intervention programs targeting self-compassion and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in trauma-exposed young adults may be useful for promoting posttraumatic growth.  相似文献   
4.
作者欧黑尔是“让美国人停下脚步,审视他们价值观的无神论者”。本书陈述了她的无神论不但是消极的,否认神、灵魂和天堂地狱等宗教主要元素的真实性,而且是积极的,展示一种非宗教的生活方式,依靠人类自己的力量创造大家共同的幸福生活。她的无神论以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认为宗教的世界观是唯心主义的:她为唯物主义者辩诬.表述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及其优越性。以其主张政教分离的观念鲜明而坚定.曾推动美国最高法院判决在公立学校里限制宗教活动.因此也受到种种诅咒。  相似文献   
5.
美国哲学家茱迪恩·芭特勒认为连串理所当然地跟性相关的论述,同时存有化了及固定化了物质性的身体.芭特勒阅读波伏娃的<第二性>,认为这并非就是萨特的<存在与虚无>于女性问题或处境上的应用.波伏娃曾说意识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体当中,并且在文化的脉胳里,参与形成一个人的性别.芭特勒认为对萨特身体哲学的理解,在很多方面都能提高我们对波伏娃思想的欣赏,并认定她是一个具原创性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6.
《无神论》是美国马丁(MICHAEL MARTIN)教授写的一部名著,副标题《哲学的合理性证明》,1990年出版。书前有一篇颇长的《绪论》,针对一些有神论者的批评,作了扼要的回应,从中可以看出当代西方宗教神学是如何抨击无神论的,以及他对这些抨击所作的逻辑反驳和对无神论的合理性证明。我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还有作者无意中透露出来的美国的意识形态和宗教自由问题。作者回忆说,他幼年受家庭影响,倾向无神论,但同时知道,无神论在美国民众的心目中是很坏的,因为“他们大多数人都信仰上帝”。记得“三年级的一天,我向一个有同情心的指导顾问透露…  相似文献   
7.
高官支持、带头搞伪科学、封建迷信,影响很坏高官们这些做法之所以影响很坏,是由于以下一些因素在起作用。(一)组织性和纪律观念的误用全国解放半个多世纪了。现在我国广大干部都是在党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有的本身就是共产党员,他们都有很强的组织性和纪律观念,一般对上级领导人的批示和指示都不打折扣地贯彻执行。这无疑是对的。但另一方面,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规定,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同时还规定,党员“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  相似文献   
8.
3~9岁儿童人格特质稳定性理解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情境故事法对281名3~9岁儿童对不同类型的消极或积极特质稳定性的理解进行了个别测查,使用了“性质-类型-性质”的特质推理研究范式,任务涉及跨时间稳定性和跨情境一致性两个层面的考察。五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9岁儿童对于特质稳定性的理解表现出随年龄发展稳定观不断增强的趋势,4岁可能是儿童特质稳定性理解由不成熟向成熟方向发展的关键点;此外,研究验证了年龄与特质性质的交互作用,也发现了问题类型和特质类型对特质稳定性理解的调节作用。这些特点与年幼儿童获得的心理知识和对特质发展影响因素的觉知有关,也可能与整个文化系统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记者在本刊2005年第一期上发过一篇《记中国无神论者与美国基督教徒的一次对话》,其中提到,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美国是一个标榜民主和  相似文献   
10.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examine the child‐rearing practices in Chinese families in Beijing and Hong Kong.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89 mothers in Beijing and 45 mothers in Hong Kong. The mothers were instructed to respond to the Child‐rearing Practice Report (CRPR) in Q‐sort format. Some of the item clusters were combined to produce the authoritarian and authoritative disciplinary styl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others in Hong Kong were more likely to adopt an authoritarian child‐rearing pattern than mothers in Beijing; however, the two groups did not differ in authoritative child‐rearing style. The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mothers in Hong Kong controlled their children more than their counterparts in Beijing, and they were less inclined to show affection towards their children; mothers in Beijing emphasized their children's achievement much more than their Hong Kong counterpart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Chinese parental disciplinary styles may be quite different in various regions of Chinese societies. Such variance across different geopolitical locations within the same cultural background has been ignored in past cross‐cultural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