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15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讯5月12日,是汶川特大地震周年祭日。中国佛教协会、四川省佛教协会在什邡市千年古刹——罗汉寺隆重举行"佛教界为5·12汶川大地震罹难同胞超度暨灾区人民祈福法会"。  相似文献   
2.
每个民族,每种社会都有其特有的传统文化。从人出生的那一天起,这种传统的文化就开始影响他,塑造他。除了家庭和一般的社会环境对儿童的社会化有影响外,学校教育同样是孩子们社会化不可忽视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学校教育能够非常系统而又高效率地把社会规范、价值观,道德、知识,技能灌输给学生。这样,学校教育在影响儿童社会化的方向和内容方面的作用便是显而易见的了。对小学课本的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反思,近年来为学术理论界所关注。本文试图通过对在中国传统思想最后一个理论形态——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的二程兄弟的评价,从一个具体的方面就这一问题发表一点看法。纵观北宋五子以后宋明理学所呈现的面貌和演变过程,完全可以说,理学的思想宗旨、理论论题、学术规模,都是由程颢、程  相似文献   
4.
庄子的人生哲学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在先秦思想中,庄子思想是一个思维开阔、意境宽广、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思想体系。庄子思想在很多地方表述了可能是属于多数人的那种情境,所以它已不属于他个人和他的那个阶级,而是以构成其思想特质的三个方面——个人从自然、社会和自我造成的精神束缚中超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经学内容和方法的倾向或特色的不同,将经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划分为汉学、宋学和清学三个阶段,并探讨了各个阶段所包含的历史时期、基本的学术特色及代表人物的学术观点、学派特色,展示了经学的历史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6.
从道家思想的最初理论觉醒,从道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哲学思潮的发展演变和人们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在现代观念背景下道家思想所获得的理解和确认,都显示出它可能会是属于未来高文化、高理性人类的一种哲学选择。  相似文献   
7.
在儒学的思想体系或理论构成中,《易传》最显著的特色和价值,是它为儒学提供了一个比较周延的自然哲学的宇宙图景,弥补了孔子儒学的学术内容上的主要缺陷。《易传》的宇宙图景是通过解说八卦或六十四卦这个独特的逻辑框架而表述出来的,并且显然是感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其内容大体上可以归纳为这样三点:  相似文献   
8.
9.
独坐     
正像一闲云一野鹤,又像一株离群索居的老树,独坐,随意而散淡,有些慵懒,有些诗意。独坐,是一个人的静默,也是一个人的忙碌。两个人,可以窃窃私语;三个人,可以大声争论;一群人,则可以推杯换盏地喧嚷。喜欢独坐江畔的垂钓人,一张折叠凳,一把钓竿,就能将一大把的光阴,许给那条知名或无  相似文献   
10.
《管子》关注国民精神状态,把礼义廉耻视为国家霸业的基石,尊道与教化是《管子》培养理想人格的两大手段。《管子》静因之道遵循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循名责实理论代表着当时认识论与逻辑学的历史高度。《管子》因时理论实现了从关注四时变化到关注世道演进的逻辑跨越,也是管仲改革观的哲学根基。《管子》尚贤理论冲击了落后的宗法制度,开启贤人政治的历史先河,是管仲通过改革实现社会制度更新的重大举措。《管子》注重法治的教化意义,主张先礼后法,与后世燔诗书而明法度法家有极大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